时论广场》还要继续忍受政府抗疫的「德政」?(翁晓玲)

总统府提供)

当西方国家新冠疫情随着疫苗施打而逐渐趋缓的同时,台湾虽侥幸躲过前一波新冠病毒的侵袭,安稳地度过1年半「微疫情」的时光,但面对这波来势汹汹的变种新冠病毒,向来自诩为防疫模范生的台湾,竟显得毫无招架之力。原以为政府早有万全准备,疫情指挥中心亦已枕戈待旦,但没想到随着确诊、重症和死亡人数快速攀升,民间亟需紧急救援时,这才发现原来我们缺筛检、缺疫苗、缺医疗设备、缺医护人员,欠缺所有必备且充足的抗疫资源。明明疫情指挥中心已成立1年多,而且还备足了数千亿的银弹,为什么当要开战时,却没有足够的子弹去应战?民众地方政府心中满是不解,焦虑全写在脸上,许久未见抨击政府防疫不力抗议声浪再度涌现。

其实从去年疫情蔓延以来,不少人士纷纷质疑政府的防疫政策,并对政府的「双标管制措施表达不满。然而每当此等「逆时中」的意见出现时,指挥中心不是充耳不闻,就是冷嘲热讽,不时还祭出严厉罚则,提醒民众和媒体散播传染病有关流行疫情的谣言或不实讯息者,会被判处最高3年有期徒刑或并科300万元罚金」,令人民胆寒噤声

不仅如此,在政府「防疫视同作战」的日日宣传催眠下,民众因对病毒的恐惧和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感和无力感,普遍信任政府防疫施政社会上呈现一片「我们」要团结一致、支持政府、服从领导的社会气氛,故怎能对疫情指挥中心「那些用心付出的人」酸言酸语呢?在政府恫吓群体制约之下,地方和民间检讨政府防疫作为的声量愈来愈微弱,纵使偶见几位有志之士提出建言,亦很快地就被网军出征,淹没于一片挞伐声之中。

这股「支持政府新冠疫情措施」的社会氛围,不仅发生在台湾,也出现在德国。今年4月,一群50位德国演员,有感于这一年来德国政府因新冠疫情之故,采取了一连串严重限制基本权利封锁措施,在原有法制度上另创新规则,实施双重制度和标准,而德国社会竟能容忍并服从于政府荒谬的规则,于是发起了一项名为「关闭一切」(#allesdichtmachen)的影音创作行动,期望引起大众关注、讨论和思考在疫情时代里的社会变化与产生的矛盾。

他们各自录制约1分钟的视频,「赞扬」政府种种防疫作为,以及伴随而来的影响,包括口罩措施、保持社交距离措施、禁止集会措施、停班停学措施、严惩假新闻措施等。在此系列视频中,有人表示会谨记「保持距离」,包含与自己、亲朋、政府、媒体和其他一切的距离;有人表示不用再烦恼要做什么事,只要听从政府指示就好;有人要求政府强化逐渐淡化恐惧感,以免人民忘了恐惧;也有人感谢媒体保持高度警惕,排除不必要的批评政府的外界杂音,好让政府施政获得认同。他们最后异口同声的呼吁民众要「继续支持政府防疫措施」,并贴上「永远不要解封」、「永远封锁」的标签

在抗疫这条路上,台湾政府的「政绩」绝不比德国政府少,甚可作为世界楷模。政府抗疫「德政」带给我们诸多启示。它让我们了解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凡与大陆沾上边的,理当差别对待。它让我们学会相忍为国,要继续忍受妻离子散、接受家破人亡,直到国产疫苗问世。它让我们明白了法治局限性,一切以防疫优先指挥官说了算。它同时点醒我们金钱万能的道理有钱人可在家耍废和出国打疫苗自救,但穷人只能听天由命、自求多福。它还告诉我们要懂得打死不认错,就算有错,也是中国造成的。最后它教会我们什么是「骄兵必败」的道理。

行笔至此,发现政府「德政」罄竹难书,囿于篇幅所限,仅略提几点,待日后再校正回归。

(作者为国立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