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林彪、孙立人、张治中 为何下场大不同(吴子规)
2008年1月15日张治中将军重庆旧居开放,张治中的二儿子张一纯在父亲的塑像前祭奠。(新华社)
现在的教育在培养太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同时,也造就了不少讲道义、重良知、有情怀的年轻人,后者受太多宏大叙事的教育,价值观过于高远,所以动辄讲情怀,讲不谋私利地站在公司、员工以及社会立场上维护或反对,结果往往得不到认可,不仅于事无补,个人还要承受不小的代价。笔者以为,年轻人既不必选择立场,更不能有太高的情怀。不信,请看看历史的教训与启示。
首先,站在哪边的立场都有问题。近代史上,最悲催的站边莫过于林彪和孙立人,他们分别站边对立的政权,为之忠心耿耿,战功卓着,结局却是一位折戟沉沙,另一位被软禁大半辈子。如此凄徨悲凉,也不太意外。诚如鲁迅说的,为人祈福的牺牲,原本就要被分成散胙的肉。另一个是国府派北平停战谈判代表团团长的张治中,他的战功不能与前两位相匹,忠诚更遭质疑,滞留北平不归,至少是国府的叛逆。但在此3人中,惟张得以善终。据张的后人说,去北平谈判之前,老蒋就授意他作为与两边信任的管道留在那边。这就表明,忠于任何一边的结果都不是个人的福祉,唯有为双方的认可才能颐养天年。即便在今天的选择中,也不该站在任何一边,而必须站在所有人,员工、老板、企业和社会共同利益的立场上。才能做成一点事情,避免自己沦为为某边祈福之后还被分的肉。
其二、实际贡献比情怀更为重要。近代史上最有情怀的莫过于「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后人无有能及其对国人道德提升和精神丰富的项背。但要论及对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推进则无有出李鸿章之右者。中国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第一个汉阳兵工厂、第一个江南制造局,还有很多第一个都与其相关。一个民族的发展需要高举情怀大旗的人,但更需要很多推进具体改革,做出实际贡献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定位在后者上,更加务实,更能「日拱一卒」。
其三、让人家愉悦地接受比旗帜鲜明更重要。武则天时代的骆宾王为徐敬业写了「讨武曌檄」而流传千古,但兵败后他却不知所终,「请看今日之域中」,仍然是武曌之天下。另一个是深为武则天信赖、官拜丞相的狄阁老狄仁杰,在武则天的晚年,他只是轻劝几句,就使武则天将大权归还李唐后人。狄阁老消弭天下无数狼烟,解万千百姓于倒悬。你可以说,狄阁老潜伏很深,他是李唐王朝的代理人,无间道,颠覆武则天的朝廷。你也可以说,他为武则天忠心谋画,以最符合武则天身后利益的方式劝武则天还权于李唐后代。谁能搞得清他到底是为复辟李唐王朝,还是为武则天尽忠竭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即便持有反对意见,最佳方式决不是高举反对大旗,而是站在对方立场上忠心谋画,在关键的点上巧妙点拨,以实现对方利益的方式,兼顾所有人的利益。
显然,年轻人要有按此规则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弦,即共同立场比单边立场更重要,贡献比情怀更要考量,愉悦的接受比旗帜鲜明的反对更有价值。而在这样做之前,首先要避免忝列职场末位而操总裁之心,偏居江湖一隅而怀庙堂之忧,这不仅可笑,而且危险。因为情怀是为很大范围的承担责任,它往往需要熟知100个变数,但基层的人可能只知道10个变数,有限变数中的权衡再为精准,也比不上100个变数中选择的粗糙。基层的人越有情怀,越可能荒谬地把自己和他人送上貌似神圣的祭坛。不信,请看为「解放全人类」的红卫兵的作为吧。
古人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有道理。平头百姓做好平凡工作,照顾好家人朋友足够了,不要去想不着边际的情怀。「穷」而兼济天下不亦傻乎,不仅堪比唐吉诃德,而且伤人误事。只有职务提升到一定位置,认知深刻,能力提高了,才能为更大范围的人群服务,情怀才有积极的效应。大多数人无法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安心做好平凡工作,过好平凡生活,摆脱情怀困扰。
(作者为大陆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