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中国人口负成长的警惕(刘忆如)

大陆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惊见总人口出现近61年首次负成长。图为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内,助产士为新生儿进行体检。(中新社)

依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上个月公布的数据,中国去年(2022)人口负成长,为过去61年来首度。去年出生人口956万人,死亡人口1041万人,去年底的中国总人口因此较2021年下降85万,成为14亿1180万人。人口负成长,除了降低整体消费力之外,常因其减少劳动力而引发对经济成长下滑的疑虑。

因为疫情和清零政策,中国的人口负成长相较于原先预期的时间更快来到。是否可能在短期内回复转正,有待观察;但长期而言,中国自然人口负成长,却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最主要原因在于出生率的持续下滑。

去年(2022)中国的粗出生率创下最低纪录,仅为6.77(每1000个人平均6.77个新生人口)。此外,中国的出生率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低于全球主要国家,例如2021年的中国粗出生率7.52,相较于英国10.08,美国11.06,甚至印度的16.42,差距甚大。预期印度将在今年(2023)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实不足奇。 (台湾2021年粗出生率为6,2022年仅小幅提升至6.3,当然也是问题)

提高出生率,因此是中国近年来的重要政策,但效果可能有限。经过长达35年的「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社会普遍见到独生子女一人,爸爸妈妈两人,祖父母及外祖父母四人等「头重脚轻」的家庭人口结构。这些「一胎化世代」下的独生子女,未来全面成长为20至40岁的年轻人时,除了人数已较上一代几乎减半之外,他们对上一代及上上一代照顾或抚养的责任将更大,也因此更没有余裕生育下一代。

因此,即使一胎化政策已在2013年被二胎化政策取代,也即使前年推出鼓励三胎化之租税减免或现金补助政策,但长期趋势的扭转已成为极艰巨的挑战。

只是,人口出生率下滑,当然也不仅是中国,更是许多国家所共同面对的问题,包括日本、韩国、德国、丹麦,甚至台湾;但这些国家的经济成长却未必随之下降。或是说,有许多国家人口并不多,但经济力却很强;因此问题的关键,其实并不单是在于出生人数是否小于死亡人数,而是在于其是否造成劳动人口的下滑。事实上,政策的作为在此议题上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量。

以中国来说,长期以来吸引大量外人直接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因为具有充沛的就业年龄人口,因此提供给多国籍企业丰富的劳动生产力,以及相对低廉的工资;这也是造就中国长期以来成为「世界工厂」的前提。但是人口红利一旦消失,中国「劳力密集产业」的优势将面对更多挑战;尤其印度、印尼、越南等国,都有较中国更加年轻的劳动力,因此中国若不能在人口负成长的趋势下,顺势加速产业转型,吸引更多「资本及技术密集产业」的国际投资,则出生率的降低就也将会带来经济力的下滑。

但值得注意的是,出生率的下降并不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减少。例如,若能加强教育及职能训练,提升一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力,则即使劳动人口减少,工资上升,但这个国家对「外人投资」的吸引力也可能不减反增。或是若建构较佳的社会安全网,让就业劳工能减少后顾之忧,提升整体劳动参与率,也有帮助;德国许多政策,值得参考学习。

另外在对外政策上,若采开放态度欢迎白领蓝领外籍人员进驻甚至移民,则出生率及劳动力也可能可以脱钩。联合国在一份人口报告中指出,在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间,对高所得的国家而言,总人口的增长较多源于移民的增加,较少源于「出生大于死亡」的自然人口增加;但有趣的对照则是对所得较低的国家而言,人口的增加则主要源于自然人口增加。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出生率下降时,移民政策更应积极开放,以弥补劳动人口之流失。

(作者为香港北威国际集团董事总经理、国立台湾大学财务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