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总体经济风险提升 振兴纾困不能停(洪奇昌 )
国发会27日发布最新景气灯号,受全球经济降温,以及出口成长走弱、批发业营业额衰退影响,11月景气对策信号综合判断分数为12分,较10月一口气重跌6分。行乞者在百货公司前行人要食物。(陈君玮摄)
国发会12月27日发布11月景气灯号,从「景气趋弱」的黄蓝灯转为「景气低迷」的蓝灯,综合分数12分创下2009年5月以来的新低。必须注意的是,前次台湾景气亮蓝灯是2018年12月,但短暂衰退后便在全球疫情下逆势成长;但此次台湾将面临的经济挑战恐不是度小月,更可能是一波漫长的艰困期。
据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显示,多数国家在历经大型疫情冲击后,GDP降幅可达3%,且经济疲弱的现象可长达3-5年;影响范围扩及工业、服务业,连带导致失业率上升等现象。12月26日,财政部代理部长阮清华在立法院答询时便已示警,「国安基金进场时间『不排除两年』,主要是因这次经济情势比2009年(金融海啸)时更严重,可能持续时间更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从历史经验观之,台湾必须做好逆风而行的准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台湾因全民防疫有成,在国际需求不减的情况下,作为国际市场中少数能维持正常生产供货的国家,外贸的活络确实拉擡了台湾总体经济表现;以致我们轻忽了2022年以来国际市场便呈现需求降温现象。
对企业而言,日前手机龙头小米宣布大举裁员3000人,全球记忆体大厂美光宣布裁员10%。国际科技大厂感冒、台厂供应链迟早受砍单效应波及;对台湾传产而言,自行车龙头—巨大的库存爆仓、延票现象反映出,因疫情期间的转单、急单、重复下单等现象。政府及企业对于景气荣景存有过度乐观的预期,致使产能调控应变不足。
对劳工和消费者而言,台湾中小微型企业者及雇员早已深陷风暴。今年8月下旬金控银行业者就反映中南部制造业「做三修四」、「做二休五」现象。12月27日,中央大学台湾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公布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为59.12点,不仅6项指标全部下滑、还与景气灯号一致,创下13年来新低。
可预期,台湾明后年面临经济环境将是:出口成长率偏低、经济成长率低。而内需消费则受到通膨和总体经济情势转变、企业减班/裁员等风险因素,也会出现衰退;一旦失业率开始攀升,消费衰退的现象将更为严峻。
综上而言,台湾总体经济将面临新一波的挑战。2021年12月,笔者便已撰文表示台湾产业不能只做「风口上的猪」,政府更不能被华丽的总体经济数字迷惑,而低估国际经济情势修正的冲击力度与持续时间。
面对即将到来的景气寒冬,政府还是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可提出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稳住就业、民生。首先,日前政府公布今年超征税额达4500亿,虽然依税法必须缴库,但仍可用特别预算等方式来进行重分配。此外,我国财政体质尚佳,公债占GDP的比例仅约32%,还有举债的空间。在政府财政可负担的情况下,现金补贴、降税、减息、扩大公共支出都是可行的手段。
例如:一、普发一定数额的消费券,另外对弱势与长者编列现金补贴。二、今年央行已经升息3次,房贷族已感受到利息大增的压力。若是能对一定年龄层、一定薪资级距族群采取降息或补贴利息措施,应可减轻青年与受薪阶级的负担。三、今年度综所税、营所税的超征,亦反映政府还有降税空间,若短暂调降降营所税或其他税目,应可让企业喘息,并持续愿意聘请员工。扩大支出部分,例如扩大《产业创新条例》适用范围,鼓励企业投入就业资源转型、技术成长都是可行的办法。
我们应谨记历史经验,面对可能持续数年的经济衰退做好准备,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政党能否延续执政的关键。
(作者为台湾产经建研社理事长、前海基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