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邀司法院厅长与导演共谈《判决》 王梅英:从电影中看见自己
▲导演安哲毅则从电影人、观影角度解析情节走向与角色情感纠结。(图/世新大学提供)
世新大学「广电学产合作专题-司法与戏剧讲堂」,7日于课程播放英美剧《判决》,并邀请司法院厅长王梅英以及导演安哲毅,分别以法律、戏剧专业分享观后心得,同时也讨论电影情节中信仰与生命之间的冲突性与争议。
「我感觉在电影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法官永远在加班,与案件为伍。」王梅英表示,此部作品想传达给观者的概念,并非仅是案件与判决本身,反而有更多的重点与讨论是在产生判决之后,此案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司法院厅长王梅英以法律专业讲解《判决》的司法内容。(图/世新大学提供)
一如《判决》中重拾生命却开始怀疑人生的青少年,以及当庭法官所面临的内心纠葛,面对判决后当事人产生的心理变化,仅感到无能无力。导演安哲毅也分析这部电影特殊的情节编导,「有别于以最终判决作为结尾,这部电影把重点摆在判决之后一个法官的日常,把问题回到『人』的身上。」
同时,安哲毅也表示:「法院处理的是法律、并非道德。」他指出社会大众倾向法律能给予最后的正义,但是有太多道德层面的问题与辩论,都无法透过法律解决。除了从观影角度分析法律,安哲毅也分享,影剧人在设计角色的作法如同法官在施行判决,编剧安排每一位角色的情节走向,但他们却无法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因此为角色的结果负责就也变得相当困难的事,然而,这对法律人来说就更加不易,因为他们面对的是社会上真正的角色,是每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司法院厅长王梅英以及导演安哲毅,分别以法律、戏剧专业分享心得,与世新大学学生探讨电影情节中信仰与生命之间的冲突性。(图/世新大学提供)
对此,王梅英指出,法律仅是社会运作的一环,法律能解决的问题,仅有限于案件本身,由于社会对法律的过度解读与期待,间接产生很多质疑司法能力的声音,「但这也给了法律人很好的警惕,在面对适用法律的判决时仍要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