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不等于放弃生活自立 专家提醒:不要凡事给答案
台湾大学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副教授毛慧芬分享70岁失智个案,在职能治疗师引导下,拟定专属的吃药方案。(图取自台湾失智症协会)
根据推估,台湾约有31万名失智患者。台湾失智症协会今天举办「失智者人权之维护与促进」研讨会,专家指出,失智不等于放弃生活自立的机会,但社会氛围导致失智者的职能角色被剥夺,提醒家属及照护者应以「尊重」和「不放弃」为前提,让失智者享有更具尊严和公平的生活。
台湾大学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副教授、台湾失智症协会理事毛慧芬指出,确诊失智不等于依赖,更不等于放弃生活自立的机会,但许多失智者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如过去,很丢脸所以不愿意做,家属也会担心失智者做不好而发生危险,因此采取保护措施。
70岁王伯伯因为白内障、青光眼导致视力低弱,3个月前因为经常忘记吃药、忘记日期和星期,就医确诊为失智症。在职能治疗师引导下,王伯伯拟定一套吃药方案,将药盒用橡皮筋固定在水壶上,让他每天早晚拿取水壶时摸到药盒,就顺势检查当天该时段药物是否有吃,每天晚上再请家人更新药盒。
毛慧芬说,这个策略看似简单,但需要经过深入评估和讨论,首先要尊重失智者也有独立自主意愿和生活参与的想法,须了解个案的目标和职能的重要价值,并考量其心情和情绪,多引导而避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个案找出他觉得可接受的方法。
毛慧芬说,成功的经验不用多,但非常重要,不仅增进失智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也让家属了解到个案还有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愿意更正向鼓励且放手。她提醒所有失智者、家属和照护者,应破除刻板印象,不要过早放弃,应有更多机会参与复健和复能,并随着病程变化逐步调适心理,发挥失智者当下最大潜力。
另外,毛慧芬分享一项国外研究结果,观察5家机构的交谊厅里,失智者和工作人员的职能互动情形,其中A机构仅17.2%,远低于其他机构的4成多;后续检讨发现,A机构因为空间设计和动线关系,工作人员需要很多时间走动,几乎都着重在医事和生理任务,而忽略了以人权为本的失智症照护,例如一句简单的问候「早安」。
毛慧芬提醒,机构照护的对象是人,而非工作任务,不仅要检讨软硬体环境如何让失智住民有更好的参与机会;当失智住民失去部分功能时,是否也能维持自主?应了解其想法,提供参与自主决定的机会及共享决策。
毛慧芬提到,机构不应排除不同严重程度、伴随其他疾病者,应让所有失智者获得公平对待。王伯伯就是一例,因为有失智症合并精神行为症状(BPSD)以及低视能,曾经遭长照C据点拒绝。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设置各式据点,为何常有失智者和照顾者觉得无处可去?」毛慧芬反问,台湾约有7000个长照据点,其中535个是失智据点,但国内失智症确诊者超过20万人,这样的数字足够吗?希望政府思考两大方向,一是设置更多的失智据点,二是提升一般长照据点对于失智者的敏感度和友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