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癮愈來愈嚴重 醫提醒「這些症狀」該進一步治療
一但孩子因长期使用3C产品,导致焦虑等身心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就要特别注意。图非新闻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儿少手机成瘾问题日益严重,医师指出,科技愈来愈便利、影响也就会随之增大,而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时间定义,一但产生焦虑等身心症状、影响身体健康和学业表现,就要特别注意,尤其对于国中以上的青少年,可能用手机逃避学业上的挫折,建议家长可以一起找出学习上的痛点,并培养其他兴趣,但如出现幻觉、妄想等分不清网路与现实的症状,就要进一步治疗,厘清是否有强迫症或网路失调等情形。
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心理学家海德特所着「失控的焦虑世代」,归纳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溃的主因,受到两条轴线的双重影响,一条是从1980年代开始「以玩耍为主的童年」式微,另一条是从2010年代开始「以手机为主的童年」擡头。
针对儿童及青少年手成瘾议题,台安医院心身医学科暨精神科主治医师许正典说,科技愈来愈便利、影响也就会随之增大,对于手机成瘾的定义,不同年龄层其实有不同定义,幼儿园每周1小时、每周5小时,一个月20小时以上就是成瘾;上小学增加为每天2小时,每月使用时间就会翻倍至40小时以上算成瘾;青少年阶段就和成人一样,每天3小时,每月60小时以上就是成瘾。
除了时间量化,还会有质化的标准,包含到达成瘾的时间是否愈来愈长、耐受度是否愈来愈低,也就是不给用手机时,开始出现抓狂、焦虑、失眠、忧郁,甚至出现攻击或亲子冲突等,以及有没有因为使用手机,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吃不下、睡不好;学业、人际调节出现障碍,或成就感不足、自信心开始减弱等,都要特别注意。
许正典建议,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可透过奖励的方式,例如表现好可以得到1点,每次5分钟,集满6点可使用半小时,让孩子有可以努力的目标,现在很多老师会使用群组等公布作业,在学业使用的情境,家长要在旁陪伴、以身作则。
对于国中以上的青少年,对于手机的自主性会增加,许正典说,显著变难的课业,可能会让他们倾向透过手机逃避挫折,如果出现类似情绪调节障碍、学习困扰、人际障碍、社交恐惧等,就需要合并治疗,身心困扰改善后,依赖网路缓解焦虑的方式就会下降,同时也要适时放手、鼓励孩子参与其他兴趣,建立更多自信。
许正典表示,真的很严重的案例,可能出现幻想,或手机明明没有响,觉得有人传讯息、别人是否在讨论自己等妄想情形,这类状况就要特别注意,可能是网路成瘾后的失调状况,导致分不清现实和虚拟,就需要进一步厘清是否产生强迫症或网路失调症等,需要服药或进一步治疗。
有些家长带孩子外出时,怕孩子吵闹影响他人,会把手机当作「3C保母」,许正典提醒,家长要先思考,「为什么会担心?」或许只是家长自己的焦虑,应该要做好行前教育,包含练习在家吃饭时,不能配电视、滑手机,孩子自然就不会将这样的习惯延伸到外面;另外,要考虑是否出外容易受到惊吓、刺激等,导致过动或注意力不集中,应该要优先处理敏感的情绪,而非一直用3C让孩子安静,反而是饮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