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
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之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于2024年9月27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今日,向大家推荐由云南省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推出的“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
本丛书全面总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入揭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研究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期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和意义,为化解“文明冲突”和民族纷争,促进文明互鉴、族际和谐提供借鉴。
总 序
王德强
民族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而不是“想象的共同体”。人类社会是民族的大千世界,当今世界仍有两三千个民族。民族多,国家少;多民族国家多,单一民族国家少,是当今世界的常态。如何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实现“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国民整合,是世界性的难题。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解决民族问题的观念和实践多以消除差异为目标,其手段不外乎武力征服、强迫同化、驱赶围困,甚至赶尽杀绝。这种手段或政策,在西方殖民主义时代形成了通则,并被推向极致,为今天世界民族问题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产”。
殖民时代结束后,随着同化、熔炉政策的整体性失败,多元文化主义开始成为西方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潮流,但是好景不长,“多元文化主义已经过时”的论调接踵而来,与之相呼应,“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世界许多国家似乎对多样性失去了兴致,对处理统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失去了耐心、穷尽了智慧。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多民族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缔造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辉煌事业。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国家学说,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现状,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这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目标和实现形式。1922年,中共二大宣言指出:中国的反帝国主义运动要并入世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革命浪潮中,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合起来。“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主张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萌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平等政策,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凡是居住在苏维埃共和国的少数民族劳动者,在汉人占多数的区域,和汉族的劳苦人民一律平等,享有法律上的一切权利,并履行相应义务,而不加任何限制。1934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党团中央为声讨国民党南京政府告全国劳动群众书》中首次提出了民族团结的主张,指出不分党派、职业、民族、性别、信仰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各民族,并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地方自治政府,积累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联合国内各种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8月15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抗日的民族团结”,主张全民族的联合和一致对外。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坚持民族团结、一致抗日的主张和政策。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的政策主张从民族“联合”走向民族“团结”,并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实现了从民族“联合”到民族“团结”的根本转型。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客观分析当时的形势,把抗战时期民族团结、抗日救国的政策主张,发展为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建独立、自由、和平、统一和强盛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主张。1947年5月,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的内蒙古“独立自治”的错误倾向和分裂活动,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第一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团结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人民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这一规定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的内涵,并成为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团结;在民族地区政权建设进程中把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政治与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增强各民族的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派出中央民族访问团,毛泽东手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团结起来!”为访问团壮行,访问团累计行程8万多公里,足迹遍布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消除民族隔阂,化解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的团结。继而又开展了民族大调查、民族识别等工作,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为全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促进民族团结创造了条件,分类指导,改革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终结了民族压迫、剥削、歧视的历史,全面建立了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民族团结达到了全新的水平。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这段时期,各民族的团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民族工作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帷幕,重新驶入了巩固和加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正确航道。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重申了党的民族政策,确定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间,普遍地、深入地、大张旗鼓地进行民族政策再教育,认真检查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切实解决存在于民族关系方面的问题,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各地在贯彻落实中央的这一精神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性地提出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的重要思想,并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最终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族关系“三个离不开”的基本认识。同时,根据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历史性转变,及时将民族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加大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力度,特别强调了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并逐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主题。“两个共同”的思想深刻阐释了维护民族团结和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层面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制定实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三个专项规划,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专门研究部署加快西藏、新疆等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定期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全面、深入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等等。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我国不仅保持了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而且全面推进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走向与变化,全面分析和科学研判我国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的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彻底澄清了近年来民族工作领域理论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切实纠正了实践中的一些不当做法,开启了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航程。民族地区的五大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全面展开、深入发展。
在理论层面,深化了对多民族国情的认识,强调多民族是“特色”、是“有利因素”,多元一体是“重要财富”、是“重要优势”。这一新定位、新认识,为族际交往从“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提供了内在根据;强调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是大家庭里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为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物质基础指明了方向。
在实践层面,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强调推动民族工作要做到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并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物质层面的问题要靠物质力量、靠发展来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要靠精神力量、靠思想教育来解决。强调法律保障和争取人心并重: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又强调“做好民族工作,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 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强调要在全社会不留死角地搞好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应少做“漫灌”,多做“滴灌”和精耕细作。强调城市民族工作中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既不能搞关门主义,也不能放任自流,关键是要抓流出地和流入地的两头对接,着力点是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民族事务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民族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由云南省高等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和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智库推出的“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全面总结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的成功经验,深刻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深入揭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入研究推进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期不断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并通过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价值和意义,为化解“文明冲突”和民族纷争,促进文明互鉴、族际和谐提供借鉴。
2017年4月22日于临沧
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
多元共享:
香格里拉藏族生计方式转型研究
王靖婧 著
出版日期:2024年9月
ISBN:978-7-5228-3754-3
本书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的藏族家庭生计方式转型现状,以及当地藏族家庭在生计方式转型过程中族际交往变迁的历史图景,客观描述了藏族家庭在交易场域、居住场域、婚姻家庭、职业场域等社交网络中的族际交往与互动的变迁情况,重点分析了藏族在族际交往空间、语言文化、建筑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变迁情况。本书为探索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提供宝贵的田野素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交互与共同:
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伦理路向
杜帮云 著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ISBN:978-7-5228-3400-9
本书阐释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伦理内涵、伦理主旨和伦理精义,探析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正确伦理导向和主要伦理资源,系统论述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理论伦理和实践伦理。本书既探索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伦理地位、伦理基础和伦理方法,又展望了新时代民族团结的伦理运用、伦理建设和伦理愿景,对新时代深刻把握民族团结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证研究:
以西宁市为例
杜娟 著
出版日期:2021年11月
ISBN:978-7-5201-8809-8
本书通过对青海省西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以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城市中的生产、生活、文化、社会关系、社会交融等方面的状况,关注不同民族流动人口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客观呈现了青海省西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政治层面、经济层面、文化心理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较为深入地分析了西宁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城市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点之一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本书结合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自身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以期裨益于新时代民族工作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国民团结:
法国的理念与实践
陈玉瑶 著
出版日期:2019年3月
ISBN:978-7-5097-2484-2
法国“国民团结”指向“公民团结”,即“人民的团结”,最终落实为“社会政策”;而中国“民族团结”则多指向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往往落实为“民族政策”。带着这样一种比较视野和中国关怀,本书全面阐释了法国“国民团结”的概念、理论、实践与问题。其学术价值在于以法国为案例,对民族政治学如下三个基本问题及其相互关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如何解释现代国族-国家的理论设计与实际形成;第二,如何解释国族-国家内部成员的平等身份(公民)与民族差异问题;第三,如何认识国族-国家统一与公民权利平等前提下民族群体的特别权益以及族际整合。
佤族历史文化研究
赵明生 著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ISBN:978-7-5201-3291-6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有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的学术论文,又有在应用研究方面有所建树的对策性研究成果,观点独到、资料丰富,代表了佤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文集的出版将对推动佤族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挥其应有作用。
亲历与见证:
民族团结誓词碑口述实录
王德强 袁智中 陈卫东 编著
出版日期:2018年7月
ISBN:978-7-5201-2719-6
这本由佤族部落头人之子肖子生讲述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历史,不仅客观呈现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过程,也是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实践特色与基本经验的钩沉,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与实践正确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历史见证和再现。全书由图片、正文、附录三个部分组成。正文为肖子生口述实录部分,全文由“我的父亲肖哥长”“佤山风雨飘摇的岁月”“参加共和国成立周年庆典”“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诞生”“血践誓言”“翻开民族团结历史新篇章”“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历史见证”七个部分组成;附录由《肖子生访谈实录补记》和与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紧密相关的历史文献组成,与正文部分形成相互印证、互为补充的关系,尽力为读者再现、复原民族团结誓词碑建碑的历史面貌;图片则由与民族团结誓词碑相关历史资料图片和肖子生家庭历史照片组成。
互嵌式社会与民族团结:
人类学的视角
张少春 著
出版日期:2018年4月
ISBN:978-7-5201-2491-1
本书以中共中央提出的推动建设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为政策支撑,以国内外民族社区建设理论的最新发展为基础,以青海省部分民族社区为调研对象,从数个维度开展实证研究,以判断青海省民族社区“相互嵌入”程度,分析影响“相互嵌入”的因素,探寻建设互嵌式社区的路径,对于民族和谐与民族关系稳定乃至国家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
企业发展与民族团结:
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践
刘玲 著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ISBN:978-7-5201-0523-1
本书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切入,探讨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民族关系的正向影响、对民族团结形势的总体影响。在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一般理论探索的同时,本书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民族地区,试图从我国多民族国情出发,考察民族地区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因素和制度环境,以期更好地把握影响社会责任理念和行动的制度因素,进而从组织与制度互动的角度为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与实践
周竞红 著
出版日期:2017年5月
ISBN:978-7-5201-0478-4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共产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历史实践为切入点,在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观察和研究内蒙古民族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不同历史阶段,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为目标,积极探索民族团结进步的制度建设,使内蒙古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的历史过程,总结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民族团结进步的经验,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参考。
策划:周志静
编辑:佟 譞
审校:周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