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霸权”成为 汽车“新四化”最大隐患

特斯拉“上海车展维权事件”仍未尘埃落定。尽管特斯拉迫于压力公布了相关数据,然而围绕其数据的真实、数据的解读、是否侵犯隐私等问题仍引得业界争论不休。在这场“数据罗生门”当中,“数据霸权”昭然若揭,成为智能汽车时代不容忽视的隐忧。

“数据霸权”的概念源自尤瓦尔·赫拉利的《今日简史》,他认为大数据将彻底颠覆人类的生活方式,掌握了数据的人,也同时掌握了一种“数据霸权”。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正在颠覆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分配方式,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数据巨头比我们更了解自己。事实上,我们已经在电脑智能手机上有所感受:推送的新闻显然已经掌握了你的喜好,让你不知不觉进入“信息茧房”;你无意间提到想买的东西,很快就会收到促销信息或者出现在购物网站、App的首页。更有甚者,如果你用了比较贵的手机,打车、点外卖都要多花钱;如果你是不喜欢评价、投诉的网购者,收到问题商品概率会更高。如果说推送新闻和商品尚可以算作“数据便利”,那么近年来频频被曝光“大数据杀熟”则是不折不扣的“数据霸权”。

“新四化”趋势下的未来汽车正成为我们进入更大数据世界端口。目前,这个数据世界也正急遽变化,并将成为真正形而上的汽车产业,未来汽车应该是整个社会汽车系统的一部分,是庞大的交通移动数据云这个调控系统下的移动终端。当下智能汽车已经被认为是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移动场景,由此带来资本的巨大流量。在不少业界人士看来,智能汽车可以知道车主最近去过哪些地方,通常到哪里喝咖啡等等,拿到了车主的消费偏好、个人习惯等数据,就意味着更多的商机。然而,智能汽车还会收集车主的行车数据、车内画面,如果这些数据被利用、被篡改,而没有有效的手段去监管,掌握这些数据的汽车厂商显然就占据了“数据霸权”。正如在此次特斯拉维权事件中,尽管特斯拉在用户隐私声明中明确提到收集的信息会与三类人员进行分享:服务提供商和业务合作伙伴,用户授权的第三方,以及法律要求的其他第三方,通常也就是政府机构,也就是承认了数据的所有权是用户,但维权车主索要数据却极其艰难,直至多方舆论施压,特斯拉最后公布的数据还存在“核心数据不全”的问题。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车辆驾驶过程产生的行驶数据,作为车辆质量和行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是车主的无形资产。然而这些智能汽车驾驶过程中产生的行驶数据,都被存储在特斯拉等厂商的服务器上。部分网友对特斯拉公布数据的“窜改”质疑、特斯拉公布数据也得不到信任困境,都说明在智能汽车数据要素流动的过程中缺乏一个信任机制,而这个信任机制需要中立、客观的第三方介入。4月29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征求《信息安全技术网联汽车采集数据的安全要求》标准草案意见的通知。草案中提出,未经被收集者的单独同意,网联汽车不得通过网络、物理接口向车外传输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将清晰度转换为120万像素以下且已擦除可识别个人身份人脸车牌等信息的视频图像数据除外。对于数据采集、存储、跨境等敏感问题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说,标准的制定仅仅是我们在智能汽车时代制衡“数据霸权”迈出的第一步,下一步,由谁来监管?谁来问责?是否有专门的机构?在这些问题都没有切实解决的情况下,我们能否把自己的生命安全、隐私安全交给汽车?

在一次次失控、悬而未决的维权事件中,消磨的是消费者对于智能汽车的信任。据《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国内智能网联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占汽车销量50%,也就是每卖出两台车,其中就有一台是智能汽车。当下正是汽车“新四化”发展的关键期,如若失去消费者的信任,万亿的市场规模恐将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及早理清“数据霸权”问题,对于智能汽车乃至整个数字经济业态的健康长远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没有世界范围内通用的国际标准或行业规范之时,未雨绸缪制定智能汽车数据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或将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抢占智能汽车时代先机的一个抓手,在智能汽车领域,中国不仅在技术与产品上有机会赶上竞争对手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制定国际标准层面也将具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