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天地生"不足的大学不是好大学,全国人大代表王贻芳呼吁强化基础科学研究
现代快报讯(记者 安莹 鹿伟 文/摄)怎样才能培养出大师级科学家,如何拿出更多的“硬科技”成果?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表示,“数理化天地生”不足的大学不是好大学,科研不能“虚胖”,要有肌肉和力量。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科学建设亟待强化,同时加快布局大型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科技。
△王贻芳
科研不能“虚胖”,要有肌肉和力量
在“十三五”期间,王贻芳所在的高能物理所完成了散裂中子源、慧眼卫星等重大科学装置建设。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列出的2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高能所也承担了其中的两项任务。除此之外,王贻芳的团队还在开展江门中微子实验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预研等重大任务。
在任务重大、光荣而艰巨的同时,王贻芳也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从整体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在成果的质量和国际影响方面。眺望远景,到2035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科技的需求只会更加强烈。
“科研不能‘虚胖’,要有肌肉和力量。”王贻芳建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中都提出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的比例提高到8%。“但作为五年发展目标是不是还可以再高一点?建议2025年达到9%,2030年达到15%,通过每年提高,我国可以用10年的时间对基础科学的投入占比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
提前20年布局,未来科学家才能有“武器”
大型科学装置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技自信与科技实力。王贻芳认为,科学研究的设备只会规模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谁走得早、走得快,谁就会领先。
“大科学装置需要长期准备,通常是10年准备、10年建设。”王贻芳算了一笔时间账,比如,某地正在建一个大型天文馆。“但我们能不能在让孩子们热爱天文学习天文的同时,给天文学家建个天文望远镜?这样20年后,新一代科学家们手中能够有‘武器’。”
他认为,我国对大型科学装置的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建议“十四五”期间启动未来发展规划研究,要成为科技大国的旗舰与标志,也要有中国引以为豪、使各国人民心向往之的科学中心、科学大家和科学成就。
抓好基础科学,才有望诞生大师级科学家
未来我国如何才能有更多的基础科学“硬科技”成果?王贻芳表示:“没有好的基础科学研究,无法诞生大师级科学家,短板会永远存在。”
王贻芳说,如今有些科研人员耐不住“冷板凳”,在基础研究方面更愿意做“短平快”、容易出彩的项目,而不是那些需要长期、攻坚克难的研究。“除了经费投入不足之外,科研体制要做一些改革,在维持现有项目竞争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还应增加10%的基础科学研究经费用于稳定支持。”王贻芳认为,“数理化天地生”不足的大学就不是好大学,应该抓好基础科学研究,增加对人才的投入,稳定现有人才,招聘新人才。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特别是大科学装置的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