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散文】廖玉蕙/多元且一新耳目的教學策略

《怦然心动的文学课》书影。(图/时报提供)

推荐书:须文蔚《怦然心动的文学课》(时报出版)

曾经有人问我,对学生时代国文课的印象。我脑袋竟然一片模糊,模糊到曾经上过哪些课文都不记得。记忆之所以模糊,后来追根究柢,就是当年上国文课,多半沦于表浅的记诵,志在应付联考,对于像我这样记忆力差的学生其实只感受到负担。因为从来不曾被文本打动过,时移事往,自然就遗忘殆尽。

在文言、白话争议的那段时间里,我一再陈词,最该及时力争的不是课本中文白的比例,而是如何提振老师的教学热忱与精进求知的意愿。如果教学者有开阔的胸襟和能力,什么样的文章在课堂上都可以透过讨论让学生受益,即使是负面文章,如果老师心中不是只有一个答案或坚持唯一的解读方式,容许多元存在,其实都能在师生互动中,找到正面的意义,就算只是纠谬都会有所收获的。

基于一向秉持的「学习是为了让生活更容易」的信念,我主张文学教育得朝「以人为本」前进。文章无论古典或现代,如果能比较贴近生命经验,或跟生活产生连结,才能达到预期的共鸣、丰富或提升的目的;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端赖身为作者与学生中介的第一线教师,凭借他们的学养和人生历练来引导。师生一起鉴赏美丽,深刻挖掘文章的意义,进而对思想的启迪有所助益。让丰赡美好的作品,提供舒徐澹定的能量;让朴实深沉的文字,打动内心,读出意在言外的委婉迤逦。我坚决相信,只有着力师生在课堂上讨论、切磋、共享,才能真正深植人心。

当我看到这本《怦然心动的文学课》时,真的非常兴奋。是的,就是它!它完全达到我长期以来对教学方法改进的期待。我盼望教师能突破只是作者生平、注释、翻译的藩篱,往深处挖掘出文章的真精神。原本我呼吁的是老师相互多观摩,借由听演讲、参与研习来精进每位老师的教学策略,但这本书的出现,让这样的期待更容易普及与实践。

书中收集了许多实用又动人的教学案例,实施起来难度不高,但效果应该相当不错。譬如:让学生翻找字典,追索自己名字背后的意涵、典故与父母的期待;或给父母写封信表达感谢,其中还附上回邮,由老师代为寄出,期待家长的回音。两者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亲子间的情感流动;另外,跨界电影,请《心灵捕手》、漫画《麻辣教师GTO》等来助讲《论语》,一方面为「好老师」找定义,一方面也能体会孔子教学的活泼热血,并彰显血肉之躯的孔子也有属于他的沮丧和困厄。阅读唐诗〈石壕吏〉里杜甫笔下的社会关怀,探究文字如何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后,可以进一步思索新闻报导是怎样影响当代社会与阅听人,带出媒体识读的重要;阅读〈再别康桥〉,在找出徐志摩曾经行旅过的路线之余,如果能进一步把地理图资与多媒体系统统合到课程里,看见徐志摩依依不舍的康桥及作者生涯的移动路线,文学与地理资料的交错,便呈现出缤纷的生命脉络,必然跨越有限文字,吸收更多风土人情。其中最让我动容的是一篇题为〈街角遇见王祯和:以编辑课建构文学走读〉的文字。因缘于学校获赠一批小说家王祯和的藏书,师生遂兴起以「王祯和文学地图」为题,设计一本文学走读的导览手册构想,展开了一场阅读、爬梳、整合的企画大PK。学生从摸索中,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历经各样的考验与刺激,王祯和仿佛又透过文字重返花莲。大伙儿的齐心投入,堪称热情大喷发,这段学习历程必然让学生终身难忘。

总之,这书记录台湾教育团体中的各方优秀教师用心研究、开发并实验过的策略。它用崭新思维诠释古老思想,用前卫手法还原文学情境,从神韵上解析作品的美学,提供多元且眩人耳目的教学精华。其中有文章地景的实地踏查;有专题制作的课程;有跨领域的融合,有古典的现代化,有中外文学的相互比较……无论古典或现代,都从生命深处的情意开发起始,循序爬梳如何深度阅读、多元诠解,款款叙说书写方法与创意生发;接着探索社会情怀的实践;最后眺望未知却满怀期待的未来。

这些精心设计的教案,以说故事的方式进行,不再是单调无趣的记诵或复制,它声、色俱足,幽默有趣,充满生命力。非常期待老师能从中习得要诀,并融会贯通后,找出属于自己的创意学堂,成为一位广受学生喜爱并怀念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