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机制 谋杀经典好书
经典书籍只能在图书馆架上找,爱书人在市面却难寻芳踪?云林县推动「一县一好书」活动,推荐的好书名单面临没有出版商愿再版的断版命运。事实上,不只是《汪洋中的一条船》、林双不的《小喇叭手》,读者面对许多经典好书,尽管心仪许久,却是买也买不到。
「这是台湾出版界很普遍的现象。社会价值观在改变,新东西又太多,一般出版社对于经典的出版较为冷漠,因为看不到读者在哪里。」樱桃园出版社负责人丘光表示,「就市场机制面来考量,没能带来立即利益者,就再看看。」
新经典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叶美瑶表示,以前书籍在书店的陈列寿命长,印了可以慢慢卖。现在的书店文化、书市文化大不同,只要「赏味期」一过,不管是不是经典,根本都进不了书店,只能囤在仓库,什么书都没有慢慢卖的本钱了。
「 书店文化变了,很多人到书店找不到书, 每家书店都只卖同样会畅销的书。书店变得都一样,所以只比折扣。现在要找书,反而得跑二手书店去。」
不过,针对云林县政府这次的问题,叶美瑶指出,「公部门的立意很好,但缺乏与出版业连结。如果经由公家单位的支持,让出版社能活化出五百至一千本的印刷量,出版社都会乐意配合出版或再版县政府所选出来的好书。」
「如果一开始让出版社知道政府有这样的活动,而有所配合,就能避免这样的尴尬发生。」
叶美瑶表示,市面上找不到《汪洋中的一条船》等台湾作家的经典书籍,「不是绝版,只是没有再版」。她表示,出版界的用语,绝版是这本书的某个版本之后停止发行,这个特定版本因此绝版。而一本书不继续发行印刷,称为不再版或是断版。
不单是台湾作家的经典书,就连外国经典书籍也常常让读者大叹台湾买不到。
丘光表示,外国经典书没能引进台湾,症结多半不在于版权不易取得,「因为作者过世后七十年后,就会变成公共版权,只要找来译者、包装行销都能发行。重点还是在市场机制,出版社会先评估销量。」
他说,自己的出版社第一本书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士》,就是因为他当初想看,却在台湾找不到。他说,他曾想找俄国作家普希金《永恒的恋人》也找不到,想找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许多名作也失望。叶美瑶说,像中国作家老舍的名作《茶馆》找不到很可惜,而作家《少年大头春的日记》也是断版状态。
丘光表示,「经典书绝对值得去做,只要透过行销包装,就像推销草莓、牛奶等农产品是一样的道理。政府的美意如果透过完善的规画会更有效果;如果选出的好书只能在图书馆借阅,也有失推广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