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蹊部肿块忧罹癌!竟是喵星人抓咬染病 医劝6猫奴当心:恐全身感染
▲右侧鼠蹊部出现疼痛肿块,发现是受到猫咪抓咬感染。(图/记者李佳蓉摄)
右鼠蹊部惊见肿块,忧心是癌症上门,经检查发现是奶猫抓咬惹的祸!台中45岁一名林女士,月初她发现右侧鼠蹊部出现一个疼痛肿块,原以为是恶性肿瘤前往血液肿瘤科求诊,经转介至感染科后诊断为「猫抓病」,原来数月前好心收养一只小奶猫,因幼猫怕生排斥外人,以致于常常在照顾时被抓伤、咬伤而感染,医师给予抗生素及少量类固醇治疗后迅速康复,也提醒秋冬是该病高峰期,爱猫人士要多当心。
▲「猫抓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末及秋冬,会造成发烧、淋巴结肿大、疼痛。(图/翻摄自pixabay)
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张为硕表示,「猫抓病」是「韩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主要流行季节为夏末及秋冬,该菌主要寄生在猫身上,可借由猫蚤在猫群间传播,本身对猫并不会造成危害,但当传染到人身上,则有机会造成发烧、淋巴结肿大、疼痛等。
特别是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小孩、老人、服用类固醇的病人、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爱滋病患者等,甚至会造成全身性感染。罹患此病的患者有超过90%在病史询问可以追查到曾有被猫舔舐、咬伤或抓伤的纪录。
▲预防猫抓病,需定期清洁宠物以减少身上蚤类数量。(图/翻摄自pixabay)
张为硕指出,猫抓病主要以巨环类抗生素治疗,辅以少量的消炎药(NSAIDs或低剂量类固醇),通常会于1至2周内痊愈。此菌感染并不像病毒感染一样可以获得长期免疫力,因此,若要避免反复罹患此疾病,饲主应定期带猫至兽医院接受健检,以预防及检查宠物身上是否有体外寄生虫。
医师提醒,要定期清洁宠物以减少身上蚤类数量,维持干净饲养环境,透过限制外出,可降低宠物猫接触病原,更重要的是,当与猫玩耍时被抓伤或咬伤,应立即赴医检查,避免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