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大脑想要保护她 却反而让她极度恐惧和痛苦
「失神」、刻意回避问题、经常躲起来与特别害怕某些事物等症状,都是大脑为了逃避创伤而形成的防卫反应。(示意图/shutterstock)
一个三岁小孩,喉咙被割伤,在妈妈四肢遭到反绑、血淋淋与冰冷的尸体旁啜泣,试着安慰妈妈,同时又期待妈妈能醒过来安慰她。当时,她一定非常无助、困惑与恐惧!
我和珊蒂目前的寄养家庭、新社工及她的亲戚谈过,得知她有严重的睡眠问题,经常处于焦虑状态,也愈来愈常受到惊吓;她还会不时做白日梦,神游时很难被叫醒,仿佛没有意识,对外界没有反应。有时候,珊蒂还会打人、突然发脾气。
说蒂娜还有其他「怪异」的行为:不愿意使用银制餐具,她特别害怕刀子;她也不喝牛奶,甚至不敢看装牛奶的瓶子;门铃响时,她会像只受到惊吓的猫咪,马上跑去躲起来,有时寄养父母要花个十几、二十分钟才找得到她。偶尔,她会躲在床底下、沙发后面或厨房水槽下方的橱柜,身体抽动着大哭。
珊蒂的压力反应系统出现了过度反应。「失神」、刻意回避问题、经常躲起来与特别害怕某些事物等症状,都是她的大脑为了逃避创伤而形成的防卫反应。了解这些防卫的机制,才能帮助她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孩子。
人在出生后的每一天、每分每秒,大脑都在处理感官不断接收到的讯号,甚至最初在子宫内也是如此。影像、声音、触感、气味与味道──所有原始的感官资料都将进入大脑的低层部位,而大脑再将这些感觉层层分类,比对之前储存的模式,最终做出反应(如果必要的话)。许多情况下,讯号的模式都是不断重复、非常熟悉且安全的,这些模式符合的记忆模板也已经深植于大脑,因此基本上大脑不会注意它们。这种耐受力的形式称为「习惯化」,我们会忽略寻常情况中熟悉的模式,因此不会记得生活中像是刷牙或穿衣服等日常琐事。然而,当熟悉的模式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现,我们就会记得,例如你去露营,早上刷牙时看到日出,动人景象会使你记住这次特别经验。情绪是情境的强烈标记,在这个例子中,日出带来的愉悦是「刷牙」记忆模板里不寻常的经验,让这次刷牙的记忆变得鲜明难忘。
同样地,假如你刷牙时刚好发生地震,房子倒了,这个事件便可能永远留在你心中,让你在每次刷牙时感到不幸。负面情绪通常会比正面感觉更令人难忘,因为回想具威胁性的事物及尽量避免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大多是生存的关键。然而,这种联想也可能成为创伤症状的来源,以刷牙时房子倒塌的地震生还者而言,光是看到牙刷,恐惧便有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就珊蒂的情况来说,牛奶曾经是妈妈的照顾与营养的食物,如今成为从她的喉咙渗出来的液体,也是躺在地上不动的妈妈「不喝」的东西;银制的餐具不再是用来吃食物的工具,而是会杀人、伤人的可怕凶器;而一切悲剧的起始点──门铃,每次一响起,就像在宣示凶手的到来。这些稀松平常的事物,都变成唤起可怕记忆的线索,让珊蒂处于持续的恐惧状态中,导致她上一刻还乖巧可人,下一刻就变得暴躁、不听话,但这种看似不可预期的冲动行为其实是合理的──她的大脑在试着根据之前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来保护她。
(本文摘自《遍体鳞伤长大的孩子,会自己恢复正常吗?》/柿子文化)
【内容简介】11个实用的守护建议,引导你去省思如何给予孩子关怀、陪伴、理解和倾听,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或协助他们从创伤中复原……&在精神与大脑的十字路口,遇见被伤痕喂养的灵魂……
不只了解和拯救身心受创的孩子,也为了疗愈自己和教养出健康的小孩!
【作者简介】布鲁斯.D.培理(Bruce D. Perry)
医学博士,为儿童创伤学院(位于德州休士顿的非营利组织)资深研究员,也是芝加哥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的兼任教授,发表过二百多篇期刊文章,并获得许多专业奖项。他也曾担任许多涉及儿童创伤之重大案件的顾问和专家证人,包括:哥伦拜尔高中校园大屠杀、奥克拉荷马市爆炸案、韦科镇大卫教派屠杀案……等等。
培理博士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侧重于儿童、青少年和成人创伤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儿童心理健康和神经科学,希望让更多人重视:创伤事件如何改变孩子们的大脑,并影响其人格和身心发展。
玛亚.萨拉维兹(Maia Szalavitz)
为获奖无数的神经科学记者。她与培理博士另外也共同写作《为爱而生》一书。其他个人著作包含《坚不可摧的大脑》,以及《不计一切代价》。
《遍体鳞伤长大的孩子,会自己恢复正常吗?》/柿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