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走进条通商圈的时光隧道
1993年,入夜后,林森北路车水马龙依旧。(图/尖端出版社提供)
破坏带来建设
一九一一年(明治四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编号B051的强烈台风侵袭台湾全岛,泛滥的洪水淹没了台北的街道,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大刀阔斧,欲在台北打造一个卫生且美丽的住宅区供日人居住;当时的台湾土地建物株式会社在台湾总督府及商界的支持下,开始收购三板桥庄大竹围一带的农地来开发新社区。
一九一三年(大正二年),这个崭新的住宅区被命名为「大正街」,意谓在大正年代辟建之街区;不但从一片片水田蜕变为标准日式居住环境,成了当时台北的高级住宅区,甚至还是游客心目中的观光景点。大正街乃仿效京都的棋盘式规划,将东西向的巷道叫「通」、南北向的巷道称「筋」,建筑物则以独门独院的户建式以及日洋混合式住宅为主,每户均设有壁橱、厕所,并接通下水道,且提供电力与自来水,十分注重环境卫生,为台湾第一个由民间开发的现代化社区。
台日混血的产物
前面提到,日人将东西向的巷道称作「通」,因此大正町里由南至北的十条东西向道路便被依序命名为一条通、二条通……直至十条通,而这里的「条通」其实属于复合式语言,结合了中文道路单位「条」和日文巷道「通」,所以「六条通」就是第六条巷子的意思。
打开谷歌地图来看,中山北路与新生北路之间的市民大道二段即是日本时代的一条通,长安东路一段是四条通,南京东路一段则是十条通,至于其他在昔日大正町区域内的东西向巷子则分别为二条通、三条通、五条通、六条通、七条通、八条通,和九条通。
一九四五年战后,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一九四七年,台北市政府延续日本时代之都市计划架构,将大正町一带指定为住宅区,而日人之住宅在战后则大多被台湾省营机构接收。然而,随着美军顾问团于一九五○年代进驻今中山美术公园所在地,许多酒吧、餐厅、舞厅、旅馆和舶来品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山北路和林森北路,从民族东路往南延伸至原大正町一带。于是,原大正町的住宅区样貌渐渐蜕变成为繁华的「条通商圈」。
今台北市中山区在日治时期的地图。(图/尖端出版社提供)
八○年代华灯初上
进入一九七○年代,越战结束、中华民国与美国断交、美军退出台湾。虽然美军离开了,但继之而来的,是大量由日本商社派来台湾拓展业务的日本人。
一九八○年代,时值日本经济复苏之际,日商纷纷在台北设立分公司,而原本在日本时代就是日人居住之处的条通商圈,其浓郁的日式生活氛围,自然而然地吸引日本人在此聚集;各种日本料理餐馆、卡拉OK酒吧,以及有女侍陪酒的酒店应运而生,令条通商圈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极乐之地。
于是,每到华灯初上之时,总有拖着一身疲惫的男人,走进条通商圈的窄巷里,踏入春色无边的温柔乡,寻求片刻的放松与欢愉。
(本文摘自《回到华灯初上时》/尖端出版)
【内容简介】「八○年代不仅是我心目中的黄金岁月,也是我人生中的青春年华。」──张哲生
〈报时光〉X〈华灯初上〉联名企画,走进Netflix悬疑台剧《华灯初上》的背景一九八○年代,精选近百张珍贵新闻照,包含首次发布的照片与少见的老地图,透过怀旧大师张哲生以累积数十年记录台湾人文、善于考据的深厚功力,走进时光隧道,一窥林森北路的前世今生,以及条通商圈八○年代华灯初上的繁荣景象。
本书内容跨越日治时期、战后国民政府来台,直至八○年代的华灯初上的繁荣景象,以张哲生的精采文笔与极具年代感的纪实照片,深入探索林森北路条通的起源的兴衰,呈现出条通商圈鼎盛时期令人深深着迷且怀念不已的绝代风华。
【作者简介】张哲生
一九七二年生,一个用怀旧展望未来的艋舺大叔;长期研究台湾近代史,对记录台湾人文不遗余力,并于网路从事怀旧分享近三十年。其脸书专页追踪者逾廿八万,被誉为怀旧大师,现为哲生原力数位创意总监。
著作
飞呀!科学小飞侠(商周出版)
年记1972:记忆里的前尘(尖端出版)
报时光
翻阅老报,就像领到穿越时代的入场券,浓缩了时间,我们得到更宽广的视野,它亦是旧时代的脸书,也见证了美好时代文创产业的好实力。报时光,为您剪辑老报精粹。
《回到华灯初上时》/尖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