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走入丢弃之物构成的世界 见证消费神话的阴暗面

首先,在借到款之后不久,维塔贝就带她的女儿芭比塔过来。几星期后,我在她矮小的身躯后面,看见海德.阿里.谢赫瘦削的肩膀和深邃的眼睛,他们走过我用车库改造而成的狭长等候区。她带来海德.阿里、莫哈兰姆.阿里.西迪基,及住在附近的阿夫塔布.阿兰,他们形成一个小组,与她的儿子纳吉许一起承担借款。(示意图/shutterstock)

二○一三年四月一个温暖的午后,维塔贝.坎伯勒初次来到我的办公室。她在城市边缘的垃圾山上工作,需要向基金会贷款,这基金会是我和父亲于二○一○年设立,提供小额低利贷款,协助市内最贫穷的居民发展事业。在此之前我当了将近十年的记者,我想做的不仅是撰写文章报导印度日益成长的经济,还有不断扩大的贫民窟与垃圾的阴影。人们消费,甚至为了添购新玩意、度假旅行、举行婚礼而借贷,因而刺激了印度的经济成长,但我也曾撰文报导过银行的电话行销专员联络到贫民窟的人时往往会挂断电话。

我们将办公室设在孟买市锡永区一条住宅巷弄的尽头,巷子里有许多漫无止境、晾不干的晒衣绳。起初,唯一的声响只有火车驶经后面铁轨的声音,但是随着我们业务的消息传开,城里的鱼贩、水果贩、街头食物小贩、午餐店老板、鞋匠、裁缝挤满了办公室,淹没了火车的声音。我认识了用大蒜交换家庭垃圾再转卖的小贩,还有制造城里的鞋子、衣服、玩具的商人后,我慢慢有了新的想法。我看见了一座与我居住多年的城市截然不同的地方。我问他们如何从往往好几种、收入微薄的生意中获利,只引来茫然的目光,他们并不确定。

但是我透过基金会认识的人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像维塔贝在那个夏日午后那样地令我着迷。她蜷缩着身子挨近我坐的薄床垫,露出满是褪色伤疤的手脚,这些疤痕勾勒出她在日渐增加的垃圾上度过将近四十年的记忆。她的发色在垃圾山上逐渐变淡,我看见那双银边眼睛里跃着追逐被遗忘的宝物的激动。她大胆无畏的干劲,以及她在逐渐扩展的山区度日的回忆,点亮了我令人倦怠的午后。

我担心她要如何用她那奇特的生意来偿还借款。「如果你只能卖双手收集到的东西,那我们的贷款要如何帮助你发展?」我用马拉地语(Marathi)问她。「Kachra kadhi kami honar ka?」维塔贝迅速反驳。垃圾会减少吗?她说,她在孟买飞快成长的产业工作,并表示愿意带我去看他们开采的无穷无尽的山丘。她自己无法收集到的东西,她会利用贷款向别人买来再转售给垃圾商。她迅速将我引进迪欧纳镇区的世界,在她到来前我对此地几乎一无所知,但是很快就会上了瘾。

首先,在借到款之后不久,维塔贝就带她的女儿芭比塔过来。几星期后,我在她矮小的身躯后面,看见海德.阿里.谢赫瘦削的肩膀和深邃的眼睛,他们走过我用车库改造而成的狭长等候区。她带来海德.阿里、莫哈兰姆.阿里.西迪基,及住在附近的阿夫塔布.阿兰,他们形成一个小组,与她的儿子纳吉许一起承担借款。倘若他们其中一人无法按周分期付款,将由其他人偿还。

与维塔贝和她家人不同,海德.阿里说他并不想继续做垃圾生意。他往后靠,把手放在淡黄绿的地垫上,几乎没注意到地毯压在他发红手掌上的条纹,他告诉我他进入垃圾山阴影的历程,和他想要走出阴影的梦想。他想用这笔钱开一家刺绣工坊,他年轻时待过的那种。他会从他的村子里找来绣工,制作新娘服装到城里卖,赚取佣金。他希望这么做能让他离开垃圾山,逐渐增加他家的财富。

我跟着维塔贝、纳吉许、海德.阿里,和其他人回去垃圾山,看他们奇特的生意是否会让我们收不回借款。不过我也是去见识这个奇特的地方,我虽然听说过,但是和大多数孟买人一样从未见过。我发现了一处广阔的垃圾镇区,显而易见地正在无形地扩大,这些山超过一百二十英呎高,一边是阿拉伯海,另一边则是一连串的定居点。

这开始了我与迪欧纳山及其居民长达八年多的纠葛。我目睹了四个家庭的生活与事业在垃圾山的阴影下展开。最重要的是,我看着海德.阿里十几岁的女儿法札娜.谢赫成长,她的生活似乎与垃圾山一样令人难以相信;我也目睹那些山随着城里闪烁、消逝的欲望陡然上升。这本书描写的是法札娜的故事,也是她家人、邻居的故事,我很感谢他们允许我写出来。

我渐渐像拾荒者那样看待这些山:带来城市的二手运气,将褪色的财富存放在镇区棘手的山路上。我参加过数百小时打算控制城市垃圾的庭审,每次都心想这些山将要搬移了。我收集档案文件以澄清从拾荒者那里听到的谣传。「Kachra train ni yaycha.」早先我在山区行走时,有一次维塔贝告诉我。垃圾以前是火车载来的。这说法感觉很不真实,如同在这些难走山坡上的许多传说与生活方式一样。专门载运垃圾的火车?然而,这是真的:几年后,我自己在牛津大学著名的波德利图书馆发现了,我在殖民时期的记载中读到邦贝的垃圾以前确实是由专车载送到迪欧纳。

(本文摘自《家住垃圾山:孟买拾荒者的爱与失去》/木马文化)

【内容简介】

迪欧纳山占地一百三十公顷、十八层楼高,是印度全国规模最大的垃圾山,矗立在孟买郊区已经一百二十个年头。

最年长的拾荒者还记得这里曾经平坦的样子。终年不止的垃圾车队滋养群山,也吸引了怀抱「孟买梦」的人前来。他们搭起摇摇欲坠的家,在恶劣的环境工作,希望从此发家致富。几十年过去了,有人一夕发财转瞬楼塌,有人加入帮派铤而走险,还有人深信自己被山区鬼魂纠缠、不得超脱;垃圾山的阴影长存每个人心中,没有人能真正离开。在他们摇晃不稳、一无所得的人生中,只有爱是唯一恒定不变的,也是他们仅所拥有的。

二○一六年的一场大火,让孟买市府注意到这个长年隐藏起来的世界,因而采取严厉的控制措施。山的财富锐减,并冲击拾荒者的家园与生活……

作者索米雅‧罗伊以八年时间走入迪欧纳镇区,如实记录四个家庭在垃圾山下展开的生活与事业,并爬梳这项人工奇观的进程,从英国殖民者建立此地的历史,到市政当局对其公安与公害问题徒劳无功的尝试。索米雅于书中隐身在一旁,以带领读者走入这个拾荒者从丢弃的物品创建的家园与生活。本书所描写的,是迪欧纳垃圾镇区及隐身于山影下的人生,也是在世界其他地方正发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

索米雅.罗伊 Saumya Roy

索米雅‧罗伊是一位主要在孟买发展的社会企业家及新闻记者。二〇一〇年,她与朋友共同创立了非营利的范达纳基金会,提供微型贷款给马哈拉什特拉邦地区的创业者。而后,她开始借钱给迪欧纳的拾荒者,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世界和勇敢的生活方式,于是留下来记录他们的生活。她曾为《富比士印度》、《Mint》金融日报、《Outlook》杂志、wsj.com、thewire.in等撰稿。写作《家住垃圾山》期间,索米雅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贝拉吉欧中心、蓝山中心、凯利全球公益协会、上岩之家、多拉玛尔之家的奖助金。

【译者简介】

黄意然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传播学系硕士。入翻译一行转眼十余年,译作虽然称不上等身,但也逐步逼近体重。近期译作有:《亲爱的不完美人生》、《十八种微型死亡》、《摇摆时代》、《为失窃少女祈祷》等。

《家住垃圾山:孟买拾荒者的爱与失去》/木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