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英雄的饕客世界──舌尖上的大宋(二)

河南村民用红枣制作含有吉祥寓意的传统花馍。(新华社资料照片)

接着说粉条。今日的粉条主要原料是地瓜,起初我以为粉条的出现在地瓜传入中国之后。但错了,地瓜之前,中国人是用绿豆稻米做粉条。关于粉条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图经本草》(成书于一○六一年):绿豆「较赤小豆荚微小,有色鲜粒大者皮薄粉多,有色暗粒小者,皮厚粉少,可作粥饭,可酿酒,可造粉为饵、蒸糕沥皮作索,为食中美物。」宋人笔记中还有文人嘲笑吃粉条狼狈模样的叙述。

古人称粉为断肠

南宋初年,陈晔曾将城中流行的谑词编集成帙,比如取笑馋客在席上吃粉条的情形,王季明有词云:

妙手庖人,搓得细如麻线面儿白,心下黑,身长行短。蓦地下来后,吓出一身冷汗。这一场欢会,早危如累卵。便做羊肉臊子,勃推饤碗,终不似引盘美满。舞万遍,无心看,愁听弦管。收盘盏,寸肠暗断。」古人俗称粉为断肠羹,所以「寸肠暗断」也。《东京梦华录》卷二〈州桥夜市〉记录北宋东京的夜市时,提到诸多食物中有一道叫「麻饮细粉」,应该是掺有细粉的签菜。细粉一词今日开封人还在使用,也就是粉条的小名。

总之若要追溯,估计北宋就有粉条了,用稻米或绿豆制作,因为那时地瓜还未传入,地瓜大概是十六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传入的。

最后说一下黄粱饭,也就是糜子舂制成的米饭糜米一般用来焖米饭,小米一般用来熬稀饭,两者不一样,所以黄粱饭不是小米做成的饭。黄粱饭之所以出名与黄粱一梦有关,典出唐代沈既济的小说《枕中记》。落魄读书人卢生在邯郸客栈里向道士吕翁述说自己的不得志,当时店家正在蒸黄粱做饭,吕翁给了卢生一个瓷枕,告诉他枕着睡觉可以满足功名成就,卢生照办,果然在梦中出将入相,富贵至极。一觉醒来,店家的黄粱饭还未蒸熟。黄粱饭本百姓家的普通主食,却因为这个典故而镀了金,大放异彩。

现在来个急转弯,美食暂且打住,简单讨论一下《西游记》的版本问题。

我曾听赵国栋先生说,《西游记》最早的版本是从开封周王府刊印并流传出来的。明万历年间的盛于斯在《休庵影语》说西游记最早的版本「出自周邸」,其中涉及《西游记》一事的〈西游记误〉详细介绍了位于开封的周王府与《西游记》最早版本的关系,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西游记》中有一篇署名陈元之的序:「《西游记》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藩王自制。」也就是说,这本书可能是周藩自创。还有人考证书中真正的淮安方言仅有三处。赵国栋因此认为《西游记》最初是先由开封的周王府传出,再由开封人周如山携书到江南刊刻,为开封人朱睦?所写。《西游记》中有许多开封方言,也可证明此书出于开封人之手。

再加上上述饮食剖析,不免发现《西游记》写的并不是淮安菜,恰恰大多是开封菜,而且是好多流传至今的菜肴。开封依然「活化」着诸多古典名菜,从宋到明,传承有序。

吃人嘴软 武松收拾蒋门神

少年时读施耐庵水浒传》,看到的是绿林好汉的打打杀杀和快意恩仇

中年之后再看,却是满眼生活画卷,人情世故、风俗习惯、衣食住行。虽然有朱贵、孙二娘等「重口味」的绿林人物,更多的仍是北宋的社会生活长卷。

据《中国筵席宴会大典》统计,《水浒传》中写了各种酒楼、茶坊六十八家,各种宴席近三十例,醉态二十七种,涉及酒和饮酒的场面共计一百一十二回,真正是一个饕客的世界。离不开吃喝的古典文学名著,正是文学源于生活的重要证据。

梁山好汉行走江湖,所到之处无非一般家庭,很少有官府衙门的招待,让我们能从书中翻拣出大宋普通百姓的待客宴。话说好汉们打了胜仗,离开石碣村,径投梁山泊。来到李家道口的朱贵酒馆,吴用将投梁山泊之事与朱贵说了,朱贵大喜。这朱贵是梁山的谍报人员,他一面叫酒保安排酒食,招待众人;一面用响箭射向对岸,通报寨里。第二天,晁盖、公孙胜等人上山,王伦领着一班头领出关迎接。为了接风,「宰了两头黄牛、十只羊,大吹大擂筵席。」山寨宰了羊,大奏礼乐、大吹管乐、大擂金鼓。羊在北宋是贵重食材,普通百姓吃不起,山寨里竟然一下子用了十只羊招待宾客,可见规格之高。

再来看看武松被安排在安平寨牢城营的单间时,接连几天,施恩都以不同的饭菜热情招待,搞得他心生疑惑。先是送来点心、酒、肉和汁,接着再顶一个盒子来,是几般菜蔬,一大镟酒,一大盘煎肉,一碗鱼羹,一大碗饭。第二天又是「取出菜蔬下饭,一大碗肉汤,一大碗饭。吃罢,又是一盏茶」。接着又是「排下四盘果子,一只熟鸡,又有许多蒸卷儿」。吃人家的嘴软,武松最终按照施恩的意思,收拾了蒋门神。

我们不分析人物,武松吃的饭菜却正如《东京梦华录》所记载的,讲究吃饭的宋人不但有点心,还有果子,而且是「四盘果子」。熟鸡好理解,蒸卷儿可能就是蒸花卷。豫东乡村把方馍称为「卷子」,圆馍称为「馒头」。蒸卷儿应该是类似油丝卷之类的面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