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出家解密
邓小军教授著作《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取自微博@阙里书院)
山西五台山的清凉寺,传说是顺治皇帝出家之处。(取自微博@影像视觉杨)
清初三大疑案之一,顺治出家与董小宛入清宫是否真有其事,多年悬而未决,迄今没有定论。近日,有大陆学者新着论证,通过考察得出结论,推翻过去学者看法,认为确有其事,引起各界关注。
坊间盛传,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因挚爱董妃(董鄂妃)之死而看破红尘,于五台山出家,而董妃就是秦淮名妓、冒辟疆的妾室董小宛(董白,字小宛,1624-1660)。
大陆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邓小军近日在新着《董小宛入清宫与顺治出家考》,考察九种石刻文献,其中白云寺山门殿北门门额康熙御制石匾的南面铭文「(先)王宔」,他认为是证明顺治安葬于白云寺的关键性证据。
邓小军提出,其一,董小宛入清宫是事实。顺治7年(1650)3月末,董小宛在如皋家被清兵强掳至北京,归摄政王多尔衮,多尔衮死后归和硕承泽亲王硕塞。11年,因入侍孝庄太后,为顺治所爱,顺治杀硕塞。顺治13年董小宛被册为皇贵妃,死于顺治17年8月。
其二,顺治假死、真出家,也是事实。根本的原因是顺治承受佛教之感召,直接原因则是对董小宛的爱恋以及她的死去。邓小军考察顺治的部分横跨50年,分为顺治出家山西五台山、锡止河南睢州白云寺、圆寂安葬白云寺。
圆寂白云寺有匾为证
关于顺治出家,邓小军主要考察了九种石刻文献,最重要的是河南民权白云寺康熙御匾集群。他5次赴白云寺,认为这些匾额均系康熙为父皇顺治圆寂所建。其中,白云寺山门殿北门门额康熙御制石匾的南面铭文「(先)王宔」,是证明顺治安葬于白云寺的关键性证据。
该匾北面铭文大字题词「当堂常赏」四字,各自部首笔划隐藏「皇帝顺治」四字,此前已经有人注意过。邓小军考证南面铭文,其大字题词为「(先)王宔」。「宔」字训为神主,或藏神主之神龛,此外绝无二义。
有学者指出,石刻文献中并无指向结论直接证据。另外,清代文献史料之丰富远超想像,假设掩护皇帝出家大费周章布置谜语,能否做到不在史书留下痕迹。
邓小军回应,清代皇帝的圣旨(制敕)即是法令,圣旨勒石,其法律效力等同于圣旨原件。至于史料文献中为何没有,他表示,雍干对董小宛事、顺治出家,进行了文字肃清。
小灵通 清初三大疑案
清入关以来,民间流传的满清宫廷逸事,包括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据说顺治的母亲,也就是孝庄皇太后曾下嫁摄政王多尔衮。又据说顺治并非死于天花,而是因爱妃董鄂妃死去,伤心之下出家。第三件疑案,为康熙遗诏本为「传位十四皇子」,被篡改为「传位于四皇子」,使雍正得以篡位;但实际上不可能,因当时使用繁体字,不会将「于」简写成「于」,而且清代传位诏书须附上满文,无法相应更改。(王晓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