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不是你想象
四川盆地,不是你想象
撰文/李忠东
我们对自己所处环境知之甚少
但又充满了好奇
比如四川盆地
它长成什么样子
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她的形成和存在
对巴蜀文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不是每个问题都要有答案
但有些问题
我们很想知道
四川盆地不是“碗”
要了解四川盆地,我们首先要弄清四川盆地是什么样子。
而要了解四川盆地长成什么样子,有三个视角。第一视角借助卫星空中鸟瞰,用上帝的视角;第二视角是行走在盆地内,用人类的视角;第三视角是进入盆地深部,用地质的视角。
许多人望文生义,想当然地以为四川盆地象一个大碗,或一口大锅,或一个脸盆。所有的想像都受到“盆”字的诱导。
实际上,从卫星上看,四川盆地象是一个深陷在中国大陆的一个“天坑”,它在平面上的形态呈不规则的菱形,四周被青藏高原、大巴山、巫山、大娄山、云贵高原环绕。
▲四川盆地。源自/星球研究所
那么从地面看,四川盆地的底部,是锅底?还是盆底?
结果也许要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四川盆地的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在地貌上由西向东依次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川东平行岭谷,其中成都平原占9%、川中丘陵占61%、川东平行岭谷占30%。
所以,构成四川盆地其实主要是丘陵和低山。
从整体地势来看,四川盆地的底部是倾斜的,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
贯穿四川盆地的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无一例外从西北的青藏高原和秦巴山地向东南流淌,然后在盆地南部或东部汇入长江,最后冲出盆地,浩浩荡荡流入长江中下游平原,从而完成从我国最高一级地貌单元(青藏高原)到第二级地貌单位(四川盆地)再到第三地貌单元(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三级跨越。
因此有人通俗地说四川盆地更像一个倾斜的盆子,原来我们不是生活在“碗”里,而是在“盒子”里。
海盆、湖盆、陆盆
四川盆地的沧桑变迁
从地质的角度,四川盆地是一个复合型或叠合型盆地。
打一个比方,它就象是由几个脸盆一个一个套在一起,每一个脸盆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岩石,有时是海洋环境,有时是湖泊环境,有时是陆地环境。
这有点像多层蛋糕,不同时代,不同物质成份的地层岩石,就像不同原料,不同色彩,不同口味蛋糕层,它们从下而上一层层堆垒在一起,最古老的下面,最新的上面。
▲四川盆地构造剖面图
四川盆地的物质构成具有双层结构,即由基底和盖层构成。最底部,我们称结晶基底,由10-8亿年前巨厚沉积岩与火山岩组成,岩石因长时间埋藏于深部,在高温高压下已经发生的变质结晶。
这套岩石因埋藏较深,在成都平原要在地表约7000米以下才能见到,但由于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和流水切割,在盆地边缘的深邃峡谷,如大渡河峡谷底部,我们还能幸运地看到这种古老岩石。
▲四川盆地边缘多层蛋糕示意图,图片来源/《大河奇峡》,绘图/周箬萱
而盖层则是指覆盖在基底之上的岩层,由震旦纪以来长达8亿年的沉积岩系组成。
2.5亿年之后,四川盆地开始了沧海桑田的变迁。首先是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咸化海域——上扬子蒸发海,大量的盐卤、岩盐与天然气正是在这一时期埋藏于此。
▲古巴蜀湖示意图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末,发生的一次强烈地壳运动——“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四川地台也整体抬升,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海盆由此转化为湖盆,这个湖被称为“巴蜀湖”。
它是今天四川盆地的原型,但要比四川盆地现在的范围大得多。
这个湖(盆地)有多大呢?大约有50万平方公里,比世界上第一大湖——里海,还要大1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法国的面积。
当时,今天四川省的大部和重庆市的大部都处于巴蜀湖中。这一时期,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恐龙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它们占领着天空、大地和湖沼。
到了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四川盆地周边山地继续隆起,湖泊大大缩小。
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的红色和紫红色的砂岩、泥岩和页岩。这一时期,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最终在这里由繁盛走向灭亡,成群的尸体漂浮在河湖,被流水运移,掩埋在泥沙里,在岁月中凝固成坚硬的岩石。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此,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现代水系图,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
红色盆地造就的独特景观
从2亿年前6500万年,四川盆地形成厚达3000-4000米的河湖相红色碎屑岩,也就是著名的四川红层,四川红层带给我们至少四种独特的奇观。
“赤壁丹霞”
是一种由我国地质学家命名的地貌类型。
四川盆地是我国三大丹霞地貌分布区,而且独成体系,别具风格。
尤其在是四川盆地的西南缘川黔渝交界处,发现一种丹霞,它赤壁环崖,瀑布飞垂。当地老百姓称它为“锅圈岩”、“圆洞”、“红圈子”、“环岩”。后来我们将它称为环崖丹霞。
“方山城堡”
南宋年间,为了抗击蒙古铁骑,宋朝军民在四川盆地创建了83座山城。1235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始,至1279年崖山海战最后一役止,浴血45年才告得手。
这其中,南宋在四川盆地的山城堡垒战,对左右战争局势、延长宋朝统治,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这些山城堡垒,皆依托红色丘陵中的方山而筑。这种方山山顶平阔、四面峭壁围绕,比人造的城郭更为险要,更加易守难攻。
而且,砂岩层是良好的含水层,便于凿井取水,平阔的山顶也适于农耕,可屯田以自给,非常有利于长期凭险据守。
蒙军用了5年,便征服了中亚的喀喇汗国和花剌子模国,用了八年,征服了波斯和幼发拉底河以北的地区。而征服貌似孱弱的南宋,却花了半个世纪。甚至如凌霄城,宋朝灭亡之后,又坚持了9年,直到1288年才沦陷。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四川盆地的方山城堡,赢得了战争,只是输给了历史。
崖上石窟
自石窟艺术进入四川盆地,似乎一下子便找到了知音。
巴蜀石窟,无论总数还是分布区域,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并且写下了中国石窟的下半阕。
这主要得益于广泛分布于四川盆地的红层,这种独特的砂岩厚度巨大,软硬适中,非常适合于雕刻,这为摩崖造像提供了绝佳条件。
在四川盆地或边缘,几乎有红色崖墙的地方,都有石窟的出现,从最北的广元千佛岩,到南端的泸县玉蟾山,绽放在红色崖壁的莲花,踏着碧水林海而来。
恐龙遍地
由于四川盆地形成期与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代正好一致,盆地自然环境又非常适合恐龙生存和繁衍,盆地的沉积环境还利于恐龙遗骸、遗迹的埋藏,盆地内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向斜、背斜、隆起、凹陷,加之流水切割,风化剥蚀容易将化石暴露出来,便于我们发现。
因此,四川盆地便成为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地之一。
这里产出的恐龙化石不仅分布面广、数量丰富、门类众多、保存完好,而且还发现了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
围绕四川盆地,北部广元、旺苍、南江一线,西部的龙泉山,西南的自贡、宜宾,东部的綦江、合江、广安、宣汉、永川、云阳一线,都是恐龙曾经出没的地方。
其中四川盆地的西南、东部最为集中,自贡被称为恐龙公墓,重庆被称为“建在恐龙脊背上的城市”。
▲在四川盆地恐龙遍地,这是发现在四川盆地的恐龙足迹。
四川盆地,成就天府之国的繁华
成都平原号称“天府之国”。
成都平原的富庶得益于岷、沱二江的滋养以及都江堰工程对岷、沱二江的治理和科学利用。
而都江堰治水只所以取得成功,也得益于成都平原优越的地理条件。
从地势来看,成都平原是一个海拔在750-450米之间,坡降较大的扇状倾斜平原。从都江堰到成都主城区,直线距离约50公里,海拔便由730米,降至500米,高差约有230米,坡降大约在3-8‰米,非常适合自流灌溉。
历史上包括李冰在内的治水者,正是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岷江因势利导,才成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地。成都平原也因此成为可兼济天下的“粮仓”,不但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还因此孕育出灿烂的古蜀文明。
“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但三星堆考古已经证明,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西亚、南亚等都有广泛联系。
而张骞在阿富汗发现购自印度的邛杖和蜀布,也证明四川盆地一直以来就四通八达,与世界随时保持沟通。
李白说蜀道难,其实是指向北翻越秦巴山地到长安的路,然而除了这条古道,我们还有多条向南、向东的水路和古道走出盆地,居住在盆地的先民并没有被盆子围死。
就算是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李白,其实他出入蜀地走的大多数还是向南、向东的水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坐在船上,夜行岷江,就着峨眉山月,喝着小酒,无比的惬意,有何难呢?
著名学者霍巍曾说“四川是长江上游的文明中心、农业牧业文明交接带、中外文化交流的前缘、丝绸之路的中心点”。
四川盆地在历史的地位,恐怕真的是被人们长期低估了,比如成都从汉朝开始,便是全国“列备五都”的一线城市。
“借蜀立国,中国的避难所”
四川盆地的特殊贡献
四川盆地的富庶历来久负盛名,路人皆知,且不乏有人惦记。
“伐蜀还是攻韩?”,公元前316年,秦国开始了兼并六国,做统一天下的战争准备。秦大夫司马错与张仪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场精彩的辩论。司马错说“蜀者国之宝,可以兼济中国”,并且称欲图天下,必先图巴蜀。秦惠文王采纳了他的伐蜀之计,司马错奉命从石牛道伐蜀。
秦灭掉建都在盆地西部成都的蜀国之后,随手也灭掉了建都在盆地东部江州(今重庆)的巴国。秦将四川盆地纳入版图,除了“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战国策·秦策—》)之外,还获得了另一个战略优势,那就是巴蜀可从水道通楚,“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可以说,四川盆地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刘备空怀一腔建国大梦,苦无根基。在隆中对与诸葛亮的政治大讨论中,诸葛亮献出的政治路线图就是取益州而安天下。
他说“益州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大业”。
刘备进入四川盆地之后,利用盆地雄厚的经济实力,这才实际了他的建国梦,并且与魏、吴鼎立达40余年。
唐朝时期,四川盆地曾接纳两个皇帝在此避难。公元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进入成都,在成都住了3年。
公元880年,唐禧宗避黄巢起义逃亡成都,也曾在成都呆了4年。这两位皇帝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四川作为他们的政治避难地,而且都在四川度过了他们的政治危机,使唐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
四川不仅是国家的避难所,而且还往往成为农民起义军逃避朝廷追杀的首选地。明末,张献忠曾在两次走投无路时进入四川,并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以成都为西京。两百年之后,另一个农民起义将领石达开也在走投无路之际进入四川,可惜最终兵败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大渡河安顺场。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失利,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建立抗战大后方。其实早在两年前,蒋介石便将四川视为“复兴民族最好的根据地”。他有两句有关四川的名言,第一句是“我们今后不必因为华北或长江下游出什么乱子,就以为不得了,其实没有什么!只要我们四川稳定,国家必可复兴!”另一句是“其实不必说川滇黔三省存在,就是只剩下了我们四川一省,天下事也还是大有可为。”
据统计,四川盆地做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承担了国民政府战争总费用的三分之一,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近4成。抗战中还从捉襟见肘的生产生活中节余大量粮食,慷慨接纳1000多万外省入川的难民,并有260万川籍士兵浴血在各大抗日战场。
四川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物产,宽容豁达的人文精神在面对民族生死存亡时再次扮演了“避难所”、“大后方”的关键角色。
蜀锦、蜀茶、川盐
四川盆地的富庶
蜀锦
在对四川的称谓中,“蜀”是最古老,至今仍与“川”字共同作为四川的简称。“蜀”之名最早见于甲骨文,传说因古蜀王教民桑蚕,“蜀”字便来源于“桑中虫”之意。考古证明,四川盆地最先掌握桑蚕技术,桑蚕丝绸业起源最早,是中国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成都城名“锦城”、“锦官城”,江名“锦江”,显然与这里的优质特产——蜀锦有关。而且据考证,南、北丝绸之路上流动的,很大一部分便是来自四川盆地的蜀锦。
2021年,在最新的三星堆考古中便在祭祀坑内发现丝绸朽化后的残留物,从而证明3000多年前的三星堆王国,已开始使用丝绸。
蜀茶
四川是茶叶的起源之地,这大概也没有什么悬念。
最早有关饮茶的记载是西汉宣帝时,蜀郡人王褒制订的《僮约》。其中便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清晰记载。
它至今证明早在西汉时期,四川盆地茶饮已然是上层社会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日常消费,并且证明茶叶在当时已经是一种商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
四川盆地西缘,气候温润,海拔适中,四季雨雾飘渺,恰也非常适合于茶树的生长。境内的蒙顶山,是最早人工种植茶树的地区之一,早在西汉,吴理真便开始在山上驯化栽种野生茶树,这里农民至今仍以种茶、制茶、贩茶为主要谋生手段。
唐宋时期,蒙山茶盛极一时,堪称茶中精品。
唐玄宗时,蒙山茶被列为贡品,并且为历代天子祭祀天地祖宗的专用之物,这样的荣耀一直沿袭到1100多年后的清代。
宋朝时,战乱不止,战马需求量大,以茶易马的交易悄然兴起。而茶叶的主要来源便是四川盆地的都江堰、雅安名山一带。
据记载北宋时期,曾有二位皇帝三次特诏“名山茶易马,不得他用”,当时“名山茶”已经成为换马的专属商品,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物质,受到空前重视。
川盐
盐在历代被统治者视为国家战略资源,关乎社稷民生。
相传居住在四川盆地东部的巴人领袖廪君便是因盐立国,建立巴国。而我们日常所说“盐巴”便是指的就是巴人所产之盐。
四川盆地在海陆转换时期,曾经出现规模较大的咸化海域——上扬子蒸发海,相当于一个大的盐盆。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在那个时期被被“囚禁”在地下。
▲汉砖上的凿井取卤。
早在2000多年前,先民便在四川盆地发现这种特殊的物质,并开始对这种物质孜孜不倦的追求。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李冰在治水过程中偶然发现盐泉,并采用开凿水井的办法,开凿了我国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
之后,先民不断在盆地内凿井取卤,从大口径盐井到卓筒井,无数次的实践,终于掌握了高超的凿井技术、无与伦比的制盐智慧。
不仅如此,采盐业的发展与繁荣,还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以及这里根植于盐卤的独特文化。如今,四川盆地仍然是盐、天然气、页岩气的著名产地。
我国有四大盆地,均位于我国西部。
但四川盆地和其他三盆地都不一样,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均位于西北干旱区,气候干旱,荒凉寒冷,人迹罕至,许多地区一片死寂,是生命的禁区。
而四川盆地气候湿润,植被丰茂,美丽富饶,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
更为神奇的是,四川盆地处于北纬30度附近,本来北纬30度线上应属于亚热带回归高压带,干热少雨,所以北纬30度几乎都是荒漠或半荒漠地区。而四川盆地则是一个绿色植物覆盖,温润多雨的绿色盆地。
这要得益于她西侧的青藏高原,正是因为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行星风系,截留了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才使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我国大陆东部也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变得温润多雨,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乐土家园。
生活在这里的“盆友”,是如此的幸运。
参考文献
1.李忠东,《四川盆地:曾经沧海的天府之地》,《四川画报》2022年3月
2.李忠东,谭祎波,《天下四川》,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年。
3.萧易,《寻蜀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文丨李忠东
编辑 | 小侠
图片 | 李忠东 杨建等
部分图片源自图虫创意及网络
寻找自然美景
探秘山水奇观
用脚、相机和键盘记录地球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