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渠县:“五个坚持”抓好精神文明工作
近年来,四川省渠县始终坚持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促进全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全县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为首,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广泛宣传引导,大力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4处,在人口集聚地设置“渠县好人榜”8处,开设电视、网络等媒体专栏,将滨江公园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注重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组织省、市级“文明家庭”开展专题讲座10余场,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领域落细落小落实。把“我们的节日”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组织开展端午赛龙舟、中秋诵月、元宵猜灯谜等特色主题活动,营造浓厚祥和的节日氛围,传递友善互助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常态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网络文明等文明行动,让文明之风深入人心。
坚持榜样示范为魂,持续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评选、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和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让争做好人好事蔚然成风。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村镇)7家,5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5人获评“四川好人”,3人荣获“四川省道德模范”称号,“德耀宕渠 模范讲述”渠县基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讲活动项目入选全省学雷锋种子项目,打造达州市首家“四川好人”工作室,凡人善举层出不穷,礼遇好人成为潮流。
坚持惠民利民为本,着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坚持把文明城市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重点和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推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印发了渠县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和《责任分工》,将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细化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单位和人头。创新“一图三亮”实地点位工作法,推动21类310个点位提档升级。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建设,以县城为龙头,以特色小镇为支撑,按照“公园城市建设标准、旅游城市管理标准”,打造3.0版滨江“公园城市”。初步建成50万人口、50平方公里中等城市主骨架。落实“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理念,建成产村相融,宜居乡村125个,整体推进沿江、沿路、沿山、沿街绿化,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常态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红领巾小讲解员”等实践活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人获评“全国十佳孝心美德少年”,4人被表扬为“四川省新时代好少年”,75人获评“达州市新时代好少年”,300余人获评渠县“新时代好少年”。广泛开展“我是追梦人”诵读早课堂、经典诵读比赛等活动,4件作品入围省优秀童谣征集评选活动优秀童谣,1件作品荣获省级三等奖。建好用好心理健康辅导站,开展“阳光路上相伴成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开放日活动,文明家庭良好家风、青春期心理卫生、考前心理辅导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主题活动100余场。打造川东北最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基地,年接待青少年沉浸体验教育100000人次,切实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坚持为民服务为基,全面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全县挂牌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所、站)45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广场、楼栋)12个,每月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计划表,指导各站所参照开展活动。优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所站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拓宽志愿服务路径、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宕渠星火”宣讲活动,整合理论宣讲志愿者、文化志愿者力量,以“微宣讲+微文艺演出+公益电影”的方式,大力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推行“9+N”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项目,推动文明新风尚走进千家万户,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健康、送法律、送保障、送农资、送信息、结对联创、路口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解决群众微心愿1000余个,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天星街道滨江社区实践站被评为“省级示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