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释宪将宣判 法界分析4可能

宪法法庭即将对死刑释宪案宣判。(本报资料照片)

极具争议的死刑释宪案,37名待执行死囚声请释宪,死刑是否违宪?是否是合宪性限缩解释但死囚可获重审的机会?宪法法庭经辩论后,将在「压线」宣判日9月23日之前,作成司法史上最受瞩目的宪法裁判。

民进党2016年执政迄今,法务部仅在2018年8月31日、2020年4月1日分别执行李宏基、翁仁贤2名死囚的枪决,目前等候执行死囚37人。

再任大法官并为司法院长的许宗力等7名大法官今年10月底任期届满,他们曾审理死刑犯主张案件第3次上诉最高法院后由同一法官审理的「连身条款」违宪案,2023年判决合宪后,8年任期届满前,他们再度审理死囚释宪案并将作成判决。

这次释宪案,15名大法官扣除回避审理的蔡彩贞等3人,评议后只要过半、7名大法官赞同,37死囚可能因死刑规定或判死定谳的判决违宪、部分违宪,获得再审或非常上诉机会,恐再丢回最高法院审理,判决是否让死囚改判、逃过死刑裁判,备受关注。

法界指出,宪法法庭一旦判决死刑「全部」违宪,立即或定期失效,等于跳过了全国民意及立法院修法权限,直接变动我国刑罚制度,这将是国会改革法案遭宪法法庭冻结半年后,司法权与立法权再次冲撞,造成的政治冲击难以估计。

但如果黄瑞明、黄昭元及詹森林等废死态度明显的大法官,经评议后选择妥协,宪法法庭也有可能判决死刑合宪,但加注必须符合国际人权公约及最严格的审理程序,37名死囚也可能因此获得重审机会,部分羁押中的人甚至有可能因速审法的5年押期限制获释。

法界指出,另2种较不可能发生的结果,是宪法法庭判决死刑全部合宪,没有变更现有死刑制度,接下来就是法务部何时执行枪决;此外则是,12名参与释宪审理的大法官无法取得共识,裁定「再开辩论」,由未来7名新任大法官加入,重新组成合议庭审理。

本案4月23日辩论后,依正常情况在言词辩论终结后3个月内要宣示判决,但宪法法庭公告,「延长宣示判决期间,判决日期另行公告」,依《宪法诉讼法》规定只能延长2个月。从法定期间来看,9月23日前须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