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习会后大陆对台政策之评议

刘性仁

宋习会后,习近平展现柔软身段,坚决的表明大陆当局底线,四不政策(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此外,他并提到真诚希望台湾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台湾同胞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其实具有相当的针对性及时事的回应性,更重要的,很务实及撇开情绪地面对两岸关系现阶段的情况

就在反服贸及两岸监督条例等一连串两岸协议受到严重杯葛及停滞后,大陆可能会检讨为何给台湾优惠,但台湾却不领情?这当然与台湾普遍对大陆的认知心态有关,与受利益者的对象感受有关,三中一青显然将是大陆未来的重点;而台湾社会反中心态与恐惧弥漫是不争的事实,从许多行为及动作都可见一斑,两岸互信及认同相当薄弱,都显现出两岸交流确实出现一些问题

宋楚瑜在宋习会所提到的四个体谅,包括一,多认识和体谅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二,多认识和体谅两岸政治社会制度差异。三,多认识和体谅台湾人民对经济自主的渴望。四,要多认识和体谅台湾多元社会的本质);基本上宋四点可圈可点,没有太大的问题,回归台湾由下而上的民主机制,寄希望与台湾民意;但仔细深究其内涵,仍有许多概念性问题尚待厘清,充满的党际间的情绪,宋主席返台后,更上媒体专访直言对于服贸内容就算是五个博士也看不懂,许多谈话充满的不实的情绪,国民党也给予严正的驳斥。

大陆对台政策是否受到宋楚瑜的看法所影响?仍有待时间观察。举例来说,宋楚瑜一再提到台湾当局应注重公民声音,是否就等于要照着这些抗议者的诉求去做才是正道?在台湾此起彼落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与街头抗争中,面对法治崩坏、民主失灵政府失效,大陆可能关注到的是台湾社会运动的勃兴是否会影响两岸关系?造成两岸政策受挫?

更大的问题是,少数人的杯葛与破坏是否会使两岸和平关系发展的大势受到阻碍?台湾又该如何因应?从这些事件中,大陆当局自身体验与解读台湾民主发展情况,认定台湾马政府的失能及失效,对于公权力伸张的局限性及未来这股浪潮若延伸到香港、澳门及大陆又该如何处理?但台湾内部政局不稳绝对会影响两岸关系进展。

对于宋楚瑜所提之四个体谅,看似无误然仍有许多吊诡之处。他认为大陆应当四个体谅,首先,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其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台湾意识还是少数人的台湾意识,以现阶段人人都认为自己是代表台湾人的情况,台湾意识会不会被有心政客利用而转化为台独意识,透过教育及社会化发展而产生质变与语汇替代?

其次,多认识和体谅两岸政治社会制度的差异。是否会陷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比较上的情境,借由制度上的差异来混淆是非价值,把政治差异作为阻却两岸协商谈判的理由?

再者,多认识和体谅台湾人民对经济自主的渴望,是否回给台湾自我封闭、走向自我边缘化的借口,更为恐中提供温床,因为台湾人民对经济自主而避免对于大陆高依赖度,有助于台湾自我受限的帮助犯。

另外,认识和体谅台湾多元社会的本质,两岸之间目前不缺的是沟通及交流,但台湾多元社会如何能凝聚台湾共识?避免流于两岸各说各话情况?避免产生扩大两岸一中内涵的差异。助长九二共识歧异

对于台湾内部公共政策的争执、对于台湾内部朝野角力坦白说,大陆当局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对于台湾蓝绿间的对抗与冲突,大陆当局多半是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而伴随在蓝绿角力其中的公投议题、法理台独的认定、台湾失序混乱等无政府状态、别有居心的台独与其他民间团体、人士借由机会达成诉求、混水摸鱼等行径,有可能就会成为大陆当局所高度关注的焦点。

大陆对台政策,在国台办最近记者会中,一再强调「四个不会」:

1.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时代潮流,是两岸同胞的共同选择。事实证明,这是一条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走向民族复兴、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大陆将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 这些年来,大陆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务实措施,增进了两岸同胞福祉,维护了民族整体利益,今后大陆将继续推行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使更多的台湾各阶层民众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受益。

3. 两岸同胞一家亲。虽然由于不同的历史遭遇和现实状况,难免有隔膜,但两岸毕竟是一家人,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没有解不开的心结。大陆将继续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加强两岸青少年交流,为两岸同胞加深理解、融洽感情、增进互信创造条件

4. 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大陆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妥协的空间

值得台湾高度留意的是,除「四个不会」外,大陆当局其他对台政策部分是否会有所调整?「四个不会」是大陆当局一贯的对台政策,这是大陆无法动摇的底线;然而,是否意味其他都充满想像与调整的空间,值得我国相关单位研议

●作者刘性仁,北市,博,中国五权宪法学会成员。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