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桃花,别有一番滋味

那水溅到横跨溪水桥上,那桥也似乎被惊动了

在乡下,我常走出农家院落,到野地山冈,或者湖畔溪边走一走。尤其在桃花早开之时,那桃花,让我想起了许多事物。欣赏桃花初放,我内心格外温暖,有一种纤尘不染的怡然欣喜。即使,早春我不见桃花,想到了它,就耀眼生动,像看见了世间最美好的事物,瞧见了最动心景象。三月初,乍暖还寒,那桃花开得隐约,只有些许的花蕾绽放,不像盛期桃花,燃烧起来时,完全没有了隐约之美。

“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写得极妙,像清水明澈,暖流扰心。我想,远看之,青翠竹林外,三两枝桃花,是点缀,却游弋出丰富的诗意来,趣味风情,比画卷触目惊心,撩人遐思。如果说,那竹林浓密,近观桃花,那花儿并没有在青翠中淹没,就像大浪淘金,那红艳金子,是春的消息,也是春天的色彩。我或许多想了,如果那竹林稀疏,透过竹林欣赏桃花,那情景,就像诗人诗句一样,藏着的,是惟妙惟肖的惊奇,有着一语无尽的惊喜与灿烂。

在早春,我去看桃花,确实缘于苏轼,他题在惠崇春江晓景》画上的这句诗,让我看到了桃花最迷亮的色彩。那种美,就像早春一样,是隐约之美,那春讯春意,还没有泛滥起来的时候,桃花宁静清美,安详闲态,暗藏着的无边春意,正在暗香涌动。我想,那是春江水暖的预兆鸭儿先知先觉,水畔蒌蒿满地芦芽吐出了短嫩的鲜芽,味美的河豚就要上市……一切的美好时光,都是早春即景,像三两枝桃花的诱惑,在内心招摇,也在目光里风姿绰约。那季节“春早”里,无限的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那是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凝聚了他感悟生活的哲理情境,浪漫思索,生成了耐人寻味的灵动光芒。

惠崇原画已失,无从考证。而苏轼的诗仍在,就像桃花开于溪畔,生生息息,弥漫出语言流动的温情,在我们目光寻觅的桃花方向,有着绵亘千年的喜悦与心动,那是桃花的美丽与魅力,也是苏轼高远心境的神奇与传神

有人说,唐诗自成体系,成就之大,后来者望尘莫及。所以,宋词以苏轼为代表,避俗求雅,以才学入诗,加重书卷气,让意蕴情趣,表达得更加抽象化。有别于唐诗,苏轼笔下的诗意,是新瓶装新酒,别有一番滋味。他的那首《桃花》诗:“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监,惊鱼水溅桥。”全篇不见桃花二字,但桃花自然盛开的情景,正是如此真实,它先开花,后长叶,不等绿叶萌出,花朵便争先恐后地盛开了,密密麻麻,缀满树枝,以至于诗眼里,看不到一根桃树枝条。满树繁花,美丽灼灼,吸引人驻足流年,或张望,或观赏,或眺望,或凝神,在诗人的一个“窥”字里,似乎还能闻到浓浓的桃花香

有人说,苏轼的这首五言绝句,将溪水边的桃花写得惟妙惟肖。那桃花,是春天的精灵,它在春天的暖阳溪畔,开出春风拂掠的迷人景象,花朵轻歌曼舞,如美人眼波浩澈,笑靥生辉,勾人心魄。是呀,桃花的思绪,在我内心,也纷纷扬扬,让我想起美人莺莺的娇笑,婉转清脆,沁人心肺。在苏轼的诗里,那盛开的桃花,惊吓得溪水里的鱼儿,翻身跳出水面,那水溅到横跨溪水的桥上,那桥也似乎被惊动了。苏轼这首桃花诗,寓繁于简,他恪守唐诗格律,但立意独特,不落俗套,很有技巧性,简简单单的四句,每一句都有一个字眼,就是争、密、窥、惊四字,为春天的桃花,铺陈出笔意渲染的浓浓花香,扑面袭来,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