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县隘口乡:大棚经济“棚”勃 “蔬”写浓浓乡愁
深秋时节,大地“流金”。走进安徽省大别山区的宿松县隘口乡,一排排果蔬大棚在阳光下格外夺目,从空中俯瞰,鳞次栉比的大棚与公路、村舍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
大棚经济“棚”勃
隘口村建有48个高标准设施大棚,近期米斛进入丰收期,村民们一个个喜上眉梢,采摘、装筐,忙得不亦乐乎,隘口村与公司采取订单模式,由公司进行收购,隘口村只管种植,压根不愁销路,运送米斛的货车在乡间道路欢快地奔驰。
眼下,大棚一片繁忙景象,刚收完米斛,工人又拿起铲子,开始了秋季果蔬种植,油菜、白菜、萝卜、黑木耳……
“秋天是收购旺季,刚装完一车米斛。”隘口村乡村振兴专干余从新乐得合不拢嘴,他说,“我们这里春夏秋冬都是收获季,10月份收获米斛 400多公斤,收益20多万元;接下来种植了14个大棚的十斤王白萝卜,预计收益可达8万元,可为村集体年增收超过5万元。”
“棚中忙”带来“产业旺”,大棚经济异常“棚”勃。隘口村现在是远近闻名的“产业多元村”,一栋大棚就是一个“聚宝盆”,一棵果树就是一株“摇钱树”。一栋栋连方成片的种植大棚,瓜果飘香、绿意盎然,真正实现了一年四季有收成,一年四季有收入。大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让农民在增收致富的路上有了实实在在的“金钥匙”。农民丰收已从过去的“秋收”变为“四季丰收”。
不间断有产出,前来采摘或参观游玩的游客“慕名而来”,这也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带动了不少周边农户走上致富路。
大棚种植的都是高附加值特色农产品,大棚经济改变了以往“一麦一棒”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带动了村庄经济发展。
“一亩棚膜十亩田,一年四季都赚钱。”这些镶嵌在田野里的各色大棚正在源源不断地为农民增收致富带去希望。
隘口村积极探索村庄产业发展新路径,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把建设大棚果蔬种植基地,发展大棚经济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点来抓,大力培育特色高效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从‘靠天吃饭’走向‘靠棚致富’,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了平台。”余从新说。
“蔬”写浓浓乡愁
国庆假期过后,正值冬木耳栽种的最佳时期,在隘口村的菌菇种植基地,村民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木耳种植,铺膜、搬运、脱袋、打孔、摆放菌棒……分工有序,相互配合,田间地头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放眼望去,一排排木耳菌棒整齐地排列在地膜上,宛如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画卷。
隘口村栽种了多年的羊肚菌菌轮作,又栽种2万棒冬木耳。采取“水稻+食用菌”轮作模式,待农户水稻收割后,村集体租用10亩农田种植羊肚菌,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进一步壮大村级产业发展规模。村依托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通过引进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木耳多茬种植、羊肚菌轮作种植,推动村级产业规模化、优质化发展,让食用菌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
在毕凉村蔬果大棚基地,村民们正在抢抓有利时节,全力开展草莓苗栽植工作,为草莓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村党总支书记吴艳松介绍,今年引进了奶油草莓、红颜草莓多个优质草莓品种,不仅口感好、品质优,还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
草莓种植前期,村支委委员闵章校专程在外学习了草莓选种、育苗、移栽技术和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的知识,对村级大棚进行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管理。在种植草莓的过程中,村民们也积极学习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草莓种植水平。
据悉,毕凉村已建成温室大棚19个,占地10余亩,全部种植草莓后,预计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
“家乡蔬菜,是乡土的观照,是乡情的寄托,是乡愁的写意。”一位常年在深圳打工的村民说,是果蔬把故乡给搬到都市,是果蔬串联起乡情,每一次快递都装满了乡愁。
“蔬”写“农烈”乡愁,果蔬大棚种植是隘口乡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的缩影,让外出游子念念不忘,魂牵梦绕。(司舜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