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人才引领未来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原标题:孙锐:人才引领未来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孙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一、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与内涵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五部分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为题,前所未有地将人才工作上升到一级标题,意味着党中央在整体工作布局中将人才工作放在了一个新的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工作为重点,比如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就在论述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这也是当前经济工作中最宏伟、最重要的中心议题。紧接着,第五部分将科技工作、教育工作与人才工作一并论述,足见人才工作已从支撑性、保障性的地位上升到中心工作的环节中来。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之后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来看,所谓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特征和主要动力的,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就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而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才工作纳入经济工作中进行论述,也就意味着人才工作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可以说,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三位一体”的逻辑是一以贯之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三个“第一”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并重,回答了为什么要抓人才工作的问题。深入实施三个“战略”,其重点是经济方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人才强国战略则是重要支撑。“新领域新赛道”、“新动能新优势”则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可以说,“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定下的三个方面的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以教育、科技、人才为主题,确定了进一步深入推动相关体制机制改革,以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目标和总体任务。其中,我们要特别关注“人才引领驱动”这一表述,其本质上讲的是以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我们在经济方面的总体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本质上又是人才驱动,因此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是重中之重。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对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进行了总体梳理和布局,促使人才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党的二十大报告总体上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对人才工作进行总体部署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强调的是我们对人才的价值观,也就是我们培育人才是为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要摆正激励谁、支持谁的工作方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面向的是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如推动大学生培养与产业发展实践相衔接、培育顶尖创新人才等。

在总结、延伸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炼、拔高了人才工作,并就其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集中强调。

第一,强调“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即进一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对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全面领导。在党的二十大之前,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主要有两个时间节点:一是2002年至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才工作方面进一步明确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明确党管人才,明确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明确推动落实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二是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四个“优先”,即“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此后,人才优先的论述又发展为人才引领,直到党的二十大发展为人才引领驱动。那么,从新质生产力的框架来看,人才一定是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驱动资源,因其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的核心特征相一致。过去我们之所以讲人才优先发展,主要是将人才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放在同一起跑线上来看,在推动经济工作时要求人才资源先行一步。现在我们之所以讲人才引领,主要是将人才资源放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中来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时必须把人才资源摆在全生产要素的最前端。

第二,强调“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我们从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开始就一直强调的,即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我们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目标,而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就要围绕这一目标应时而变、应势而动,进行战略化调整。对此,我们提出了人才工作“3+N”的战略布局,即集中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取得经验后逐步在一些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

第三,强调“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加强人才国际交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扩展并概括了战略人才力量的基本内涵。其中,大师指的是顶尖人才培养,这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努力培养一批具有引领性的高精尖团体;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急需、紧缺的一支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提出,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特别是“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的要求,是与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人才工作部署一脉相承的。此外,关于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相关表述,也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一定的继承与发展。

总体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人才工作方面的论述有着三个方面的重要特点。

第一,人才工作的战略位次显著提升。人才引领驱动就是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人才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凸显了人才的战略性资源地位,即从过去的与其他物质资源处于同一位置、优先一步,发展为现在的引领位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等内容也被写入党章。

第二,统筹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我们对这三个方面工作进行统筹布局,可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布局打下坚实基础。站在人才工作的角度上讲,科技创新是人才工作的效能,即人才工作好不好、优不优,主要是看产业发展怎么样、科技创新怎么样。也就是说,效能既是我们的着眼点、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教育工作则是为人才工作建立“储水池”,与人才、科技形成了相互结合的链条。在此基础上,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具有统一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第三,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布局人才工作相关内容,与党的历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续,一以贯之。党的十七大以来,人才工作在历次全会报告中都有专门表述,基本上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主线,并针对不同时期人才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是因为在当前这一时间、阶段,主要矛盾产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我们在主要问题、环节上进行重大改革突破,也体现了我们工作的时代性、发展性、科学性和战略性。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与未来规划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继承和发展、拓展和延伸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2021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与以往相比最显而易见的不同就是由全国会议上升到了中央层面,也反映了人才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讲话。从讲话题目上,我们就能够基本把握会议的核心要义,即我们要实施的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和以往的追踪、跟踪型战略不同的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是一个突破型的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在人才工作方面进行的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我们实施这一战略要达成的目标,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体目标的一个起始点。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背景就是在当今的国际竞争局势中,我们必须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就必须要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的竞争优势。近年来,全球化、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不停冲突,带来了飞速变化的国际局势与严峻的外部挑战。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人才工作就是要立足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为强国的总体目标服务。那么,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就要调整人才工作的重点、改革方向以及战略布局,比如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关于人才工作的“八个坚持”就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与批示的总结、梳理与提炼。此外,会议还形成了关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空性的战略布局,即给出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上的阶段性指标,以及“3+N”的空间布局。

在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以及一些新兴机构,如国家实验室的要求,以及坚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围绕放权、松绑进行体制机制改革等。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聚焦重点人才群体,比如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对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要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在相关论述中,我们将科学家与工程师进行了区分,特别强调了培养卓越工程师队伍的重要性。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已有事物进行解释,比如万有引力、黑洞,也就是将经费转化为重大发现、重大成果。工程师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发明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事物,比如智能手机,也就是将基础理论与发现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2024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工程师奖”首次评选表彰之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并寄希望于工程师队伍在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还提到要健全完善党管人才组织体系,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政府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抓好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也是我们能够形成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方案、新布局、新战略的原因。经过4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实现了人才总量的世界最大,可谓世界级人才大国,但距离人才强国仍有差距。这个“大”主要表现在数量方面,即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亿人,全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超过2.18亿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900万人,主要劳动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超过1/5,这就是我们党持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果。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一定会带动经济社会的高水平发展,所以这一投资是必要的。我们实现这一成果的背后,不仅有着非凡的战略定力,也有国家广泛的基础建设投入和教育投入的支撑。

同时,我们在人才工作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短板,最主要的就是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急需我们下大力气进行改革、调整。具体而言,我们的人才队伍结构与我国世界第二的经济体量不相匹配,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顶尖人才、一流人才匮乏;二是科技和产业领域还存在大量“卡脖子”“0到1”的问题未解决;三是基础研究人才不足,比如基础科学的发现太少;四是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够,特别是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五是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使用相脱节;六是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改革欠缺“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关心和重视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我们当前人才队伍很大,但创新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问题。为此,中共中央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一系列重点问题、关键工作进行部署。但目前来看,一些工作仍然没有得到落实,一些体制机制改革中出现了“肠梗阻”。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改革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联系的新的生产关系,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精尖人才数量及影响力与大国地位不相称;二是产业骨干人才量、质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三是事业单位人事人才管理制度依然僵化;四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政策体系还不健全;五是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不足;六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还需更大力度持续推进。

总而言之,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起始点就在于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制定的相关目标上,也就是到2035年完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建设。基于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急需在五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解决“人才转型”的问题,即人才要能够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解决“人才泛化”的问题,即人才是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高质量部分,能够作出创造性贡献才是人才真正的核心内涵;三是解决“人才支持”的问题,即将对人才的支持列为人才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与人才的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流动、保障并重,特别是要区分人才的支持与激励,细化分析人才工作的内在规律,为那些真正愿意干事的人提供支持;四是解决“人才发展治理构架”的问题,即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健全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相关部委的分工;五是解决“政策表面化、碎片化”的问题,优化人才发展政策环境。

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考量人才工作好不好,要看为“四个面向”作出的贡献与支持: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即培养大家、大师;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即培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即国家战略走到哪,人才需求配到哪;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即解决重大的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所以,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贡献,就是我们人才工作的基本指向。在这一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的一系列要求,比如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人才工作是为创新服务的。回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我们也能够发现这一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总结了近代以来人类科学的发展,其背后体现的是从世界科技中心过渡到世界人才中心、所有世界科学中心都是人才中心的逻辑论证。也就是说,人才中心、创新高地、世界强国等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塑造的“一体多面”的关系,即在科学层面上是科技强国,在人才层面上是人才强国。因此,抓人才工作本质上是为了抓创新工作的逻辑就在于此。比如,英国处于世界科学中心时,有着以牛顿为代表的60多位全球闻名的杰出科学家,占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美国至今仍然是世界科学中心,有着80%以上的国际知名期刊、60%的科学成果、50%以上的“高被引科学家”、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了冯·诺依曼与肖克利两个例子。可以说,冯•诺依曼与肖克利是典型的战略科学家,也就是一个国家前进、发展的代表人物。与一般的科学家不同的是,战略科学家既要有重大的理论性创新,走在领域内的全球最前沿,也要有重大的实践性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作出一定的贡献。比如,冯·诺依曼不仅提出了现代计算机的基本构架、博弈论等,还参与了核武器、生化武器的研究,甚至在硅谷担任顾问,对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们要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要积极向美国这个世界科学中心学习,具体而言就是要对标硅谷。人才优势和创造性劳动使硅谷这个地方产生了层出不穷的“奇迹”,即“湾区”现象。具体而言,硅谷有着世界级顶尖人才集群,包括近1/4的诺贝尔奖获得者、7000多名博士,以及20来万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工程师,并且其风险投资额占全美总额的1/3。也就是说,1/3以上在硅谷工作的人都是来自全世界,而不是在美国出生的,可谓“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硅谷技术移民创建并经营的企业,也占到硅谷全部高科技企业的1/3以上,为硅谷的大发展作出了突出性贡献。此外,硅谷还有着由众多高校和院所形成的“能量核”,源源不断为硅谷输送有潜在创造力的人才,源源不断向硅谷提供可转移、可转化的技术,比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等在全美计算机学科排名中都名列前茅,拥有诸多能够起到引领性、示范性作用的大家、大师。

由此可见,我们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必须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环境、一流贡献的指标。首先,我们要能够培育和集聚一大批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大家、大师,具有全球优秀人才配置能力和一流人才培养造就能力,在高水平、高活跃度的世界优秀人才数量和占比上均具有国际比较优势。其次,我们要打造世界级的人才大平台、大场景、大舞台,充分支持一流人才干事创业,“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最后,我们要产生一系列能够改变人类命运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伟大发现、原创技术、发明创造和颠覆性产品,成为无可替代的世界级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主要贡献国。为对标硅谷,中关村建立了中关村指数,并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誉为世界前三的“独角兽”栖息地。这说明,我们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产品高质量科技创新等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下一步,我们要牢牢把握这一趋势,调整完善相关工作布局和举措,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以世界一流技术、产品和科技贡献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