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8岁跳楼身亡,离开前顶楼徘徊3小时,留17字感人遗言告别人间
人们常说,在绝望之际,愈发容易产生结束生命的念头。
殊不知,当人小有成就之时,也有可能会走向极端的路途。
尚于博,在他的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选择了跳楼。
或许也有对生命的不舍,否则就无法解释那徘徊的三个小时。
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年纪轻轻的他选择了这条极端的道路呢?
一、年少
表面上看,尚于博是一个青春、阳光的大男孩。
但骨子里,尚于博是一个典型的I人。
1983年,尚于博在湖北出生。
没多久,远在广东的深圳就迎来了从小渔村蜕变成大城市的契机。
于是,尚于博一家就来到了深圳打拼。
尚于博父母整日忙于工作,鲜少与孩子沟通。
再加上初来乍到的尚于博在深圳并没有什么朋友,这也就导致他的性格日渐内向,不爱与人说话,甚至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按照现在人的说法,这孩子可能有抑郁的走向。
但在当时,父母只是觉得他比较内向,等再大点,性格就会好些。
就这样,尚于博一个人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高中。
高中时期,社团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尚于博也被戏剧社团所吸引了,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竟然会对表演感兴趣。
于是,就下定决心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2001年高考之际,尚于博就以670分的优异成绩,进入了中央戏剧学院。
与他同班的还有张歆艺、牛萌萌等人。
尽管进的是中戏,尚于博依然决定多点社团活动。在众多的社团中,他依旧青睐于话剧团。
话剧这种形式,虽然不怎么被市场所看好,但其实很考验一个人的演技。
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社团表演经验,在尚于博大三的时候,他就出演了《枪手》这部电影,为成名打下了基础。
二、成名
从中央戏剧学院出来的人,不一定都已经成为了明星。
更多的人,是在成为明星的道路上。
尚于博大学毕业后,正式走上了演员的道路。
2005年,在军旅剧《陆军特战队》中,他的演技、扮相惊艳了众人,这也算是他的成名作。
名气一大,很多导演就关注到了他。
而在当时,尚于博的形象其实是偏正派的,因而拿到的剧本也是比较正面的。
如2006年,他就出演了《天涯歌女》的民国剧。
这部剧的男女主,分别是潘粤明和张柏芝,可谓是一线艺人。
此后,尚于博也接了很多角色,但都有点不愠不火的感觉。
2009年,尚于博在《娘家的故事》中出演了男主沈建弘。
与此同时,他还与王珞丹合作出演了《杜拉拉升职记》。
剧中,尚于博虽然扮演的是前男友的角色,但表演功力的精湛也让人感叹这可能是个演艺界的新星,红气就这么来了。
回过头来看,走红对尚于博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明星的生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般光鲜亮丽。
摒去那在公众面前的露脸机会,以及常人拿不到的高额工资,明星其实与普通人没什么二致。
这也是说,尚于博早年的抑郁倾向,并没有因为自己走红,成为了小有名气的明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相反,在成为明星后,尚于博反而不大能像学生时代那般自由地演戏了。
毕竟,明星为了自我的生存、工作室的生存,要努力地接片。
关键恰好在于,尚于博之所以喜欢上演戏,就在于他能够将自己的情绪融到角色中,去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今,明星这一身份本身反而给他增加了压力。
尚于博不得不去面对外界对他的期待,以及自己对这份期待的焦虑。
如何应对他人对自身的期待,以及实现自我对自身的要求,这恐怕是一个世纪难题。
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困境之中。
处理得好,人可能就成为了洒脱的代名词,能够活得自洽。
遗憾的是,尚于博是前者。
走红那一年,在种种期待与焦虑下,尚于博患上了抑郁症。
三、抑郁症
本来,抑郁症患者就很需要家人的陪伴,和朋友的关心。
但是,尚于博从小就养成了什么事情都憋在心里,都由自己消化。
他带给外界的,永远都是笑脸和阳光。
因此,几乎没有一个人意识到了尚于博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
可是,伪装得越久,人就会愈崩溃。
2011年,尚于博选择了跳楼自杀。
在当时,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原因很简单,没人曾经发觉尚于博有过抑郁症的可能。
至于身体问题,自然也是不可能的。
一时间,所有人都在猜想,尚于博怕不是为情所困,想不开然后自杀了吧?
尚于博的遗言,却表露了一切。
在他的手机里,人们发现了最后的遗言。
上面清楚地写着,他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也不需要责怪任何人。
与此同时,大家也发现尚于博有在偷偷地服用抑郁症相关的药物。
再调出自杀那天的监控来看,尚于博在顶楼徘徊的三个小时,似乎是他与病魔最后的抗争。
不幸的是,这一次的抗争仍然失败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抑郁症自杀的明星频频出现。
像张国荣的世纪一跃,就是如此。
如今,尚于博也因为抑郁症离开,这迫使当时的社会开始反思先前对抑郁症的认知。
原来,大家觉得这不过是一种情绪病,只有人变得乐观就能克服。
然而,多位明星的自杀似乎在告诉人们,患上抑郁症也会有来自身体的折磨。
精神的痛苦,更不是简单的情绪二字就能解释的。
这双重的痛苦,又会因为外人的不理解,而加重。
进而导致,患病者与世界隔绝,自成一个封闭的世界。
如此,走向极端也就成了唯一的解脱方法。
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尚于博去世后,他的母亲专门建立了与抑郁症相关的基金会,致力于对抑郁症的科普和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