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首位为国歌配器的作曲家,这场音乐会纪念他诞辰130周年
在上海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小红楼,今年79岁的指挥家大卫·阿甫夏洛穆夫,轻轻哼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他的祖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正是第一位为《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管弦乐配器的作曲家。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就在这幢小红楼灌制,他的祖父曾作为百代公司乐队指挥,在这幢楼里工作。
今年是俄国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诞辰13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通”作曲家,由上海交响乐团特别策划,9月12日晚,大卫·阿甫夏洛穆夫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先后上演祖父阿隆《北平胡同》《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第二交响曲》三部作品。在中国上海,大卫·阿甫夏洛穆夫将穿越时空,用音乐与祖父“重逢”。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中国,非常荣幸也很高兴看到我祖父的音乐在这里备受关注。能够沉浸在中国的音乐氛围中,感受祖父当时的心境和作品创作的背景,我为此感到非常愉悦。” 大卫·阿甫夏洛穆夫对在场记者感叹说。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出生在位于中俄边境的小城尼古拉耶夫斯克,那里居住着不少中国人,保留着中国的风俗习惯。阿隆从小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爱听京剧。自1932年起在百代公司担任乐队指挥,阿隆一直在探索西方作曲理论和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的可能,他希望用西方音乐语言讲述中华文脉,也用一部部作品,证明了中西方音乐有机融合的可能性。
阿隆的音乐戏剧《孟姜女》问世后,被视作是第一次认真而协调地呈现了中国音乐戏剧,中国戏剧由此出现在了世界的竞技场中。他的歌剧《观音》则是西洋歌剧的完整形式在中国的最早探索。
此次纪念音乐会开篇的交响素描《北平胡同》,就是作曲家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上海创作完成的,描绘了他对古老北京城的回忆与印象。作品虽为“外国人创作的交响乐”,但中国风味的旋律中,穿插着京剧、胡同叫卖声等北京城“特有的声音”。一幅具有交响气派的北平画卷徐徐呈现在观众眼前,既有厚重深沉的历史积淀之感,又有几分平易近人的烟火气息。1932年,《北平胡同》由梅百器执棒上海工部局乐队首演。2017年,余隆带着上海交响乐团赴欧洲巡演时,也带上了这部作品。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的第二首曲目《小提琴协奏曲》写于“四马路菜场”,即如今的福州路,那是上海工部局乐队曾经的排练场。许多作曲家写小提琴协奏曲,常常将小提琴与乐队置于对抗的关系中,阿隆这首则不然。“乐队是一个大家庭,小提琴是家庭中一个极富天分的小孩,整个家庭都在竭尽所能地让这个孩子呈现出最好的表现。”大卫巧妙比喻,“12号的音乐会担任独奏的是上海交响乐团乐队首席柳鸣,我认为她和乐队的关系正是如此。”
《e小调第二交响曲》将压轴登场,这部交响曲结构凝练、韵味丰满,令伯恩斯坦、皮埃尔·蒙都、威廉·斯坦伯格等指挥大师青睐。演奏时要用上中国特色的钹、镲、锣、鼓、响木等打击乐器,恢宏的西方交响曲结构中,可以听见充满生机的中国民族音乐旋律。
或许是受到阿隆的影响,阿甫夏洛穆夫一家四代都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大卫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写合唱作品时,给祖父寄了过去,祖父的回信上还带着泪痕。“他非常感动,说这是一部很美的作品,说我很有天赋,要相信自己,不要让别人对我的作品指手画脚。”
大卫·阿甫夏洛穆夫也曾为《义勇军进行曲》配器。1982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曾带着一支业余乐团在北京演出自己配器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去了西安,我们在一家饭店吃饭,乐手们都带着乐器,席间,我拿起桌上的筷子,就地指挥大家演奏起《义勇军进行曲》。”
和祖父一样,大卫非常喜欢中国音乐,他动情地哼唱起古琴曲《阳关三叠》的旋律:“太动人了,它讲送别友人的伤感和叹息,中国古诗词、中国传统音乐太美了,我的祖父一直在学习中国音乐,我也有太多要学习,音乐是漫长的旅途。”
文字丨记者 何晶
图片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