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老街后语──台北纪事
台北州厅。(时报出版提供)
台北州厅厅舍就是现在的监察院。(时报出版提供)
庄永明先生堪称台湾走读历史的第一人,三十年前《台北老街》首度出版,书中充满他的文人观、历史观、时代观。庄先生于二○二○年八月七日仙逝,翻开《台北老街三十周年纪念版》,依然感受他每一脚印实实在在踏在乡土上的情怀。
《台北老街》初版付梓于一九九一年,之前,我起笔为台北「写传」,应是结集前三、四年。
一九二○年,台北正式「设市」,所以初版《台北老街》问世,正逢台北市设市七十周年。此书叙述当年的台北市,火车还在地面上跑,中华路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栋临时建筑:「中华商场」,总统府周遭设「博爱特区」,民众闯进去,非得小心翼翼不可;万华老态已现,大稻埕仅有圆环夜市还有灯光,迪化街南北货的海产干货,咸腥味让人掩鼻而过,昏沉衰颓的现象,令人忘了那华丽的建筑,东区大部分土地仍是军方禁地;不过,常年被讽刺是「吵、杂、脏、乱、挤、闷、湿」七字「真言」的台北市,却因台湾经济逐渐起飞,已有脱困迹象,迈向美好的愿景。
台北市由省辖市升格为院辖市,正式「转大人」了!
二○○○年,适逢千禧年,我担任《台湾世纪回味》总策画,为二十世纪台湾留下史料见证;二○○五年,再以《认识台湾.回味1985-2000》一书,佐证「彰显历史纪录,留存生活证物」,此书在一九六七年(民国五十六年)七月一日,以台北市升格做为年度焦点:
台北市由省辖市升格院辖市,直属中央政府,成为中华民国第十三个院辖市。台北市在升格后,财政方面即摆脱原有中央地方税收分配形式,财源大增。原有行政区域也随之扩编,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北投、士林,以及台北县的南港、内湖、景美、木栅六乡镇都将在一九六八年六月画归北市,原本七十七平方公里的市区,扩增为二七二点一四平方公里,人口将由一一七万人增加一五三万七千人。
总统蒋介石在指示北市改制的目的与意义中指出:「现在我们正处于战时战地,台北市为中央政府所在地,亦即战时的首都;而北市升为院辖市的目的则是将建设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已达到战时的需要。」可见台北市在反攻大陆的基本国策下,地位形同中日战争时的重庆。随着时局的推演,台北市已形同中华民国首都,在政府的大力建设下,台北市的市政、建设等都有长足进展,人口也由当时的百余万增加至二六五万(二○○○年),成为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首善之区,以及许许多多异乡客追寻与实践梦想的首选地。
台北市今非昔比,温故知新,必知其变得快、变得好,有其时代背景;二○一○年,台北市文献委员会举办「台北市设市九十周年」,出版一本专刊,我以策画顾问写了一篇〈老老台北与老台北与今台北〉作为代序,其文如次:
「台北,不是一天造成的。」台北既非「千年古城」,也不是「新兴市镇」,但它可是「一路走来,始终不一。」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近年来举办过几场相当受到瞩目的特展,有关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台北主题,更为人关注;二○○四年的「台北建城一二○周年」、二○○九年的「台北开发三百年」,还有今年举办的「台北设市九十年」,相信不少人一定会疑惑,难以明白这些一百二十、三百、九十周年的「节庆」,所代表着台北历史的「阶段性」意义在哪里?
三百年前(一七○九年)的一张古文书「陈赖章垦照」,证实了官方正式合法准许汉人拓垦台北盆地。
一百二十年前,为建设台北府城于一八八二年动工营建的台北城,两年后(一八八四年)正式竣工,台北始为「首善之区」。
一路走来的「老台北」,如何有了今日崭新的形貌,不得不从「今台北」加以探讨。
「老台北」和「今台北」,无论面积、人口,差异极大,从「台北」三市街,到「台北院辖市」,蜕变速度,令人惊奇。
台北市的「原型」,是以滨临淡水河的艋舺、大稻埕、城内的「三市街」为基础。早年并不是以「台北市」作为行政区域的名称。
日治之初,它是在「台北县(厅)」的辖区之下,一九二○年(大正九年),台北市才成为「市制」,并隶属「台北州」。所谓「台北州」的范围,涵盖今日的台北市、台北县、基隆市、宜兰县,管理机构称之为「台北州厅」,厅舍就是现在「监察院」。
台北市的设立,源于九十年前,台湾总督府颁布的「地方制度第六次大改正」,此次变革,始设「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由市尹(市长),主管台北市政。
九十年前( 一九二○年), 台北地区户口数, 计四二、三九○户, 总人口数是十七万六千五百二十一人。
今日的台北市,总人口数已在二百六十余万以上,比起设市之初,膨胀之速,自有「昔非今比」之感。其实,一八九五年,日本统治台湾,彼时台北地区人口才只有四万六千七百一十人,十年后(一九○五年),增至十万七千六百一十六人;再十年(一九一五年),始破十五万大关,为十五万三千八百九十人。
台北市一路走过来,不仅仅是面积变大了,人口数也增加颇速,说明它不时在求变、求新。
一路「走过来」的台北市,也必将「走出去」;永远在成长中的台北市,未来的路必然更加宽广,我们的脚步会是更稳健的!
「国际化、世界级」的台北市,指日可待。
纪念「台北设市九十年」,我们也必须注意的一件事,乃日本殖民政府借着「台北市」设立,将台湾人生活圈的「艋舺」、「大龙峒」、「大稻埕」这三个有浓郁乡土味的老地名、名称给废除了,以后公文书不再出现「老地名」,虽然仅是将「艋舺」给改名「万华」,但是老地名仍然留在台湾人的口碑中。
现代化的台北市,依然往前迈进,但久久长长的乡土情,还是不会遗失的。毕竟是「台北、台北,我们的台北」。
二○二○年,台北市以庆祝设市一百大寿,而三年前的二○一七年,是台北市升格院辖市五十年,我们期待那个庆祝台北市重大日子的「时间点」,又是焕然一新不一样的台北,但期盼台北老街依旧,毕竟其历史意义,历久弥新,烙印老街上的迹痕,就是文化的厚度!
老街,不会再深藏都市角落,老街永远会是「历史大道」。(本文摘自《台北老街【30周年畅销纪念新版】》,时报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