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清大研究突破 发光二极体效率推进10倍

台大化学系教授周必泰(左5)表示,这项技术可称为「台湾之光」。

台湾大学及清华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合力突破了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的理论限制,能提高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体的元件效率,比目前的世界纪录还推进了10倍,而且造价成本比一般发光二极体(LED)便宜3成左右,未来可望发展成汽车防撞感应器及癌症治疗。

台大化学系教授周必泰表示,原本有机金属或有机分子材料受限于「放光能隙差定律」,近红外放光都非常微弱,但他与清大化学系季昀教授级清大材料系林皓武教授合组的研究团队,成功突破理论限制,设计合成出的铂金属错化合物,分子排列可使放光波长延到近红外光区,效率比世界纪录还推近了10倍。

周必泰指出,这项技术将带给国内产业全新的契机,最值得发展的就是车辆防撞感应器近红外光源。他说,由于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体可以做成平面,直接贴在汽车保险杆上,加上造价又便宜,有机会取代目前用在车辆感应器上的发光二极体光源,也正在和国内车厂洽谈当中。

近红外光同时能有效穿透动物肉体组织,具医疗用途,可用来活化动物细胞、加速细胞修复;也可发展光动力学疗法,利用近红外光照射,激发置于皮肤下的光敏药物,借此杀死癌症肿瘤细胞。周必泰表示,传统型的近红外光源效率不佳,使得医疗技术的发展收到严重限制,但这次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体的效率突破,将让这些限制彻底消失。

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1月28日在国际期刊《自然光电》(Nature Photonics.)进行线上发表。季昀表示,相关专利目前也正在布局当中。周必泰说,这项近红外发光材料元件的发展领先国际,可用「台湾之光」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