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研究》大陆学者有关民进党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陈先才、林兆龙)
从近年主要涉台期刊有关民进党专题研究的发文数量看,仅《台湾研究》发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专业研究民进党的期刊缺乏;研究成果获得资金资助比例偏低;核心研究机构集中在厦门大学。(图/本报资料照)
两岸政策与大陆政策
由于「两岸政策」和「大陆政策」两个聚类都涉及民进党如何处理大陆关系的政策,笔者在此将其放在一起讨论。从民进党的组织结构方面分析,民进党的多元化的政治诉求源自该党建党初期多元的组织基础,政治诉求由多元化向单一的「台独」主张转化是一个的渐进过程。其中「大陆政策」最早出现在1993年2月举行的「中国政策研讨会」中。「两岸政策」最早出现在2001年,这项聚类深入的讨论开始于2007年。
有学者指出,民进党运用财经政策买票,把对手斗臭斗垮以及挑动两岸关系紧张以制造悲情,营造选举环境,从而无暇顾及其他实质性问题。2012年,在经历总统的选举再次失败后,民进党党内的务实派政治力量开始集结,推进内部政治生态变化以及政策调整。民进党进而主张台湾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应该从「台湾认同」出发,以台湾的价值为核心,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关系。
客观而言,影响民进党大陆政策调整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社会压力、党内政治生态发展、岛内政局发展走向和两岸关系发展态势等方面。在国际社会方面,由于陈水扁执政时期严重伤害美国对民进党的信任,民进党在「后陈水扁时代」需严肃对待如何与美国建立互信的问题。虽然民进党不断对美方示好,但由于民进党坚持「台独」立场,无法提出令美方满意的两岸政策主张,因此美国与民进党当局双方互信度有限,美方始终对民进党重新执政充满疑虑。在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的大背景下,日本与民进党当局关系结构性矛盾交织,未来日本与民进党当局依旧会以「逐步积累」方式提升双方关系并合力抗衡中国大陆。
在岛内政治生态方面,民进党一大批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新世代」已走上了重要岗位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营重返执政后,新潮流系获得了极为丰厚的执政资源。民进党与台湾青年的关系实际是一种互动关系,而非「政党动员然后青年行动」的单向关系,青年在社会运动和政治参与中主体性的提升对台湾政治和两岸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在两岸关系发展态势上,受到外部和内部因素的双重作用,民进党肆无忌惮实施「逢中必反」的两岸政策和大陆政策。甚至在2018年底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后,民进党当局通过「修法」紧缩两岸民间交流,升高两岸政治对立,设置高门槛阻止两岸商签政治协定,加剧两岸军事紧张态势,其两岸政策更具敌意性和对抗性。
「风险」这一关键词首次出现在2017年,该讨论延续至今。2016年民进党重返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继续奉行「台独」主张,两岸面临巨大的风险。民进党的胜选离不开选民的支援。因此,防范风险还需从了解选民开始。实现两岸和平的基础工作和必要条件之一是理清民进党的社会基础,即关注支持民进党的选民所具备的特质。
在民进党全面执政的背景下,民进党当局成立「修宪委员会」,准备进行新的「修宪委员会」,其目的一方面是迎合选民需要,骗取选票,另一方面是继续推动「去中国化」政策,伺机谋求法理台独「图谋」台独「借壳上市,这些都将对岛内政局与两岸关系产生重大风险。另外,民进党重返执政后,不断与欧盟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互动的新变化给两岸关系增添新的风险。
支持者
「支持者」这一聚类始于2002年,延续到2019年。民进党的支持者不仅来自民进党内部,更来自广大台湾选民。民进党的支持者在「统独」议题上不存在争议,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奉行「台独」政策和中国大陆的政策却存在明显的区别。与「台独教义」派鲜明区隔的「学运世代」派作为一个坚持「台独」整体,虽然没有清晰的大陆政策,但是却表现出对大陆政策的开放性、务实性。甚至蔡英文在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选举中败选后也感叹,民进党应该和大陆多交流,在双向互动交流中促进台湾地区和大陆的了解。
是故,民进党虽然主张开放面对大陆,但是由于受到自身结构性问题和美国两手政策因素的影响,民进党的支持者会希望当局选择走一条既不同于陈水扁也不同于马英九的「务实台独」之路。
陈水扁
陈水扁是激进的「台独」分子,对他的研究始于1999年,延续到2019年。在10年多的学术研究中,对陈水扁的研究集中在路线检讨与政商关系两方面:首先,在民进党2008年败选后,有学者指出,民进党内不断有人呼吁要对败选进行深刻检讨,对「台独」路线展开清算,因为这于民进党未来的发展生死攸关。
其次,党政协调问题随着民进党首次掌控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凸显出来,而陈水扁作为时任的党主席对政商关系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因此,扭曲的政商关系不但为陈水扁的家族、亲信收受贿赂大开方便之门,也干扰了政策过程,对台湾地区当时推动的金融改革带来严重弊端。
「台独党纲」
「台独党纲」首次出现于1998年,至2014年这个聚类基本上就消失了。台湾政治生态的发展必然决定了民进党面临世俗化的抉择。民进党在1997年台湾地区的县市长选举中胜出。然而,在经历1998年一系列败绩后,民进党强盛的发展势头和勃勃执政雄心受到重创;此时,国内外局势的演变也引爆「台独党纲」成为民进党内各大派系激烈辩论的议题。相比较于1991年的「台独党纲」,1999年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在「台独转型」道路上又迈出的一大步。「台独党纲」从此成为民进党的标签,「台独」也成为民进党内普遍的共识。
台湾当局
「台湾当局」最早出现在2001年,民进党作为执政党,操弄台湾当局的经济、政治、对外交往等研究文献也是一个专门的聚类,遗憾的是由于民进党奉行「台独」路线,这个聚类在2008年民进党失去执政权以后就基本上不复存在。
但是,作为学术回顾的一部分还是有积极意义。自民进党首次执政以来,在经济上,由于受到经济景气低迷、税赋支出扩大,以及民营化结果使公营事业盈余缴库数降低等因素的影响,当局面临「拚经济」和财政收支平衡的双重压力;在政治上,台湾当局在斗争、挑拨、煽情为主的政治,致使台湾经济不断滑坡;在对外交往上,美国与台湾当局双方以非官方关系为幌子,不断提升军事关系,加强双方人员往来、武器销售和军事合作。
从上文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看出,大陆学者过去几十年对民进党的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学术积淀,取得丰富的成果,尤其在反对「台独」和民进党的派系研究方面成果显著。但是,从近年主要涉台期刊有关民进党专题研究的发文数量看,仅《台湾研究》发文数量有所增加;而且,专业研究民进党的期刊缺乏;研究成果获得资金资助比例偏低;核心研究机构集中在厦门大学,只形成唯一以陈先才教授为核心的研究群体;共形成「两岸关系」「两岸政策」「陈水扁」和「台独党纲」等十一个聚类;出现过「大陆政策」「台独党纲」「陈水扁」和「两岸政策」四个研究热点,遗憾的是这些热点于2014年已全部消减。未来对民进党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对外关系」和「领导人」方面。
笔者认为,鉴于民进党在台湾有可能长期执政的趋势,还需运用政党政治的分析框架,深化对民进党的研究。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选择。
(作者陈先才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林兆龙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原刊载于上海台湾研究所倪永杰主编的《台海研究》杂志2023年第4期,授权中时新闻网转载)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