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北区胜利路民宅传工人疑热伤害倒地 消防人员抢救送医
▲台南北区胜利路一处民宅工地,有工人疑受热伤害倒地,消防人员抢救脱困,并急救后以救护车送医。(图/民众提供,下同)
记者林东良/台南报导
台南北区胜利路一处民宅工地,2日晚上6时19分许据报,有工人突发急病倒地,台南市消防局119据报指派东门消防分队出动4车7人前往抢救,消防人员上5楼查看,发现一名民众身体不适受困在五楼施工中建筑物内,经检伤发现1名年约55岁男子意识清醒,疑似受热伤害,经将患者救出脱困,并急救处置后送往台南新楼医院就治。
健保署指出,当外界环境的温度比体内温度高时,身体藉传导及辐射散热的效果变差,此时主要靠流汗蒸发及对流散热,湿度高低也会影响汗水蒸发的速度,尤其,台湾属于平均相对湿度高的国家,就好比说民众于台湾夏季出外游玩时总会感觉闷热,其中「热」来自温度对于人体的感受,而「闷」则是湿度带给人们的感受,因此,艳阳高照之下需要同时注意温度和湿度,有时温度看似没有很高,但湿度过高的话一样会为人体带来热伤害!
常见的热伤害包含热痉挛、热昏厥、热衰竭和中暑,其中以中暑为最需要小心的症状,严重程度虽然与环境温度相关,但严重程度与患者年纪及既有疾病亦有相关性。接下来就一一介绍这些热伤害会出现的症状:1、热痉挛:是因在高湿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时因流汗过多或在休息时补充过多开水而非电解质溶液(运动饮料),促使体液丧失和电解质流失,体内的钠、钾离子浓度相对偏低,形成电解质不平衡的状态,导致身体不自主骨骼肌收缩所造成的肌肉疼痛,可以持续1到3分钟,容易发生于大腿、小腿与手臂。如果痉挛剧烈,甚至会影响腹壁肌肉,应尽快治疗。
2、热晕厥:常见在炎热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如军队中的训练、学校的朝会),由于皮肤血管扩张帮助散热,血液会在体内重新分配,使大量血液和因久站而回流不顺的血液,跑到皮肤等周边血管和四肢,导致脑部血流暂时不足,发生暂时性晕厥,与中暑不同的是患者的中心体温大多是正常的,但若不即时进行相关处置,有可能引发更严重的中暑。
3、热衰竭:虽说「衰竭」二字容易给人带来严重的感觉,但其实主因是因为流汗过多,未适时补充水分或电解质而导致的血液循环衰竭,常出现大量出汗、疲倦、身体全身无力、头晕、头痛、说话喘、血压降低、脸色苍白等症状,患者的核心体温会上升,但很少会达到40°C,严重时可能会失去知觉,变成中暑。
4、中暑:为4种症状中最严重的,大多是因为热衰竭时未及时发现,中暑分成两种类型,分别为传统型中暑(classic heat stroke)和劳动型中暑(exertional heat stroke),传统性中暑多指缺乏对于环境气温湿度改变的适应力,多发生在老人、小孩、慢性疾病患者,而劳动型中暑的患者则多发生在高温高热环境中工作的工作者,例如:国军、劳工、农夫与运动员。皮肤因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失常而无法散热而呈干烫潮红状态,患者此时会出现意识不清且体温超过40°C(肛温40°C、耳温39.5°C、腋温39°C),最后造成中枢神经异常,若不尽速处理可能会引发休克、心脏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横纹肌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致命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中暑患者的死亡机率约为3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