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泥老董张安平反对「一刀切碳费」 三件事政府得先做

对于政府将课征碳费,台泥董事长张安平表达反对一刀切的齐头课征制度,认为碳交易制度的减碳效益比较好。(图/王玉树摄)

环保署已经预告《温管法》,明定要对国内200多家排碳大户收取碳费,外界预期未来每吨二氧化碳要收到100元左右,对此身为被课费名单之一的台泥大家长张安平,今天表达反对「一刀切的碳费」制度,认为要有「配套措施」。政府有要求企业计算碳足迹、考量规模大小不同企业对碳权承受敏感度等三件事要先做。

已经宣示跟上国际水泥厂,在2030年减碳25%的台泥,董事长张安平强调,自己支持碳权、碳税(费)、碳交易这三块,因为碳要有成本,否则降不下来。但这不是给个单一碳税,而是一定要有配套。

他说明,若一家企业每年往下减5%排碳,是一个碳税,但另一个没减,也是一个碳税,这样模范企业与一般企业都课征相同的税,最后就会没有人要减碳,而且业者也会将这些碳费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因此他反对「一刀切下的碳税」。

相对齐头式的碳费,张安平较支持碳交易制度,减排超过核定额定量的公司,可以拿出来卖给达不到减排量的公司。他说,这样就是让减碳做不好的公司,去补贴做的好的公司,大家就有动机去减碳。台泥调查过,碳交易制度下降低的排碳量,比一刀切的碳税更有效率。「说做碳交易台湾市场太小,这我听不懂,甚么叫太小,看你要不要做!」

所谓的配套措施,张安平建议政府有三点要做,第一是要求「碳足迹先做」,必须请企业把碳足迹算清楚,否则怎么知道如何打税?公司又怎么知道如何减碳。其次进口产品也要有收取碳费,产业竞争才公平。

第三点他说是最难的,就是要注意不同规模企业面对碳权的敏感度。像科技业大户,碳权成本压力对它没那么大,闭着眼睛都可以买,但是弱的企业怎么办?到时碳权可能都被规模大的买走。

9月刚结束的台泥供应商大会,张安平就对280多家供应商要求两大重点,除一个是采购要透明化,另一个重点就是要供应链厂商增加碳足迹计算,并保证如果他们不知道如何计算,台泥有顾问可以帮忙。

最后他提醒政府,不能把碳税当税收,用在其他预算上,而要花在解决减碳的事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