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清研究团队 近红外OLED独步全球

由科技部卓越领航计划及教育部迈顶计划支持,台大化学系教授周必泰、清大化学系教授季昀及清大材料系教授林皓武合组的研究团队,成功在「近红外(NIR)发光材料元件」研究上有重大突破。

团队突破理论限制,精心设计合成出可自组装成线性排列的铂金属错化合物,完美分子排列可使放光波长延到近红外光区,且学理上激子和声子互相影响减弱,造成激子放光增强效应;配合尖端元件制程技术,一举将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体元件效率的世界纪录推进近10倍,达具商业化24%的外部量子效率。

同时,研究成果已于11月28日在国际期刊「自然光电(Nature Photonics.)」进行线上发表;科技部今天也举行记者会,对外发表成果。

周必泰表示,近红外、远红外或红外的有机发光二极体(OLED)目前发展是零;研究团队是第一个发展出近红外有机发光二极体者,突破基础后会一直往前走,将来发展还包括中红外和远红外发光二极点范围。

他指出,研究成果优点具有「平面光」、「可挠性」及「大面积」和「价格低廉」等。

产业应用上可望带来全新契机,周必泰说,主要影响包括 3个领域,首推汽车辅助驾驶系统,像是防撞感应器的近红外线光源,不论在光度或是价格上都较现有车辆感应器的发光二极体光源来的好,是全球性庞大商机。

其次,近红外光能有效穿透动物肉体组织,也具重要医疗用途,像是光动力学疗法用在治疗癌症,例如照射近红外光激发药物以杀死浅层皮肤癌细胞等。

周必泰提到,在促进国内精致农业方面,夜间红外照明可促进农作物生长,包括作物的保鲜或改良都可运用,且以平面光源取代点光源,价美物廉且使用面积广大,具相当经济效益。

他指出,相关研究已进行10余年,每个研究都有延续性,直到去年初进行深红光研究时才有突破性进展,结合三个团队的「工程、合成和理论基础」专长终获得研究成果,现已向美、欧和中国大陆申请专利,可望成为「台湾之光」。

展望未来,周必泰盼科技部可将研究成果和产业连结更加强,评估「照明」方面是可和产业最快结合的项目,包括农业及光源部分,时程约为3年内,不过若要推到大型照明则需时5年。1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