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瘦了,学校给我发钱了”,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武汉理工大学。图/武汉理工大学官网视频截图

“太瘦了,学校给我发钱了,泪目。”据新华社综合报道,12月5日,有网友发布视频,自称收到武汉理工大学发来的短信,提示学校已为他的校园卡充值400元,并叮嘱:“学习之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另据记者发现,除了该网友,该校有不少同学也都收到了如下信息:经学校信息统计分析,你的BMI指数偏低,学校已向你的校园卡打入400元。学习之余,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你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牵挂!

据了解,身体质量指数(BMI)是评估人体胖瘦程度及健康状况的一种常用方法。学校依据的是体测数据,由此判断学生的身体状况,并作为资助的依据。被学校这一温暖举动“泪目”的,不仅是学生自己。

看到学生“瘦了”就予以资助,相信学生很容易被这种贴心关爱所打动。由此,学校对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生活学习的场所,而是充满着有人情味的互动,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在被一个拟人化的母校关心着。

近年来,有类似举措的大学并不少,如据报道,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都曾给学生“悄悄打钱”。之所以是“悄悄打钱”,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不必申请,而是由学校主动筛选确定受助学生,为之提供“无声的支持”。

当然,正因这种资助是“无声”的,所以精准就格外重要。此前,一些学校的筛选办法是通过校园卡消费,但也有论者指出这一方式未必准确:校园卡消费少,可能仅仅意味着在食堂消费少,原因可能是喜欢点外卖、减肥等,而非学生本身贫困。

那么,此时,将BMI指数作为参考,让筛选过程更加多样化。这种不断“演进”的筛选方式,其实也说明了学校的努力,学校在不断地完善资助政策,确保补助能够发放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

实际上,近些年,学校给学生的直接补助已经不仅限于食堂消费、改善伙食。清华大学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定制正装,吉林大学等给考研的贫困大学生发补助,汕头大学还曾给学生“发钱回家过年”等,都曾见诸报端。

学校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值得肯定的现象,而这无疑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更是一种好的教育。

可以想象的是,一个受到资助的学生,会如何看待学生和学校、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也会因此对责任感、公益意识有真切直观的感知。相信这也将成为对所有学生受益匪浅的一课,为他们走向社会之后留下一个人文精神上的坐标。

如今也常见一个说法,“学校也是小社会”。其实,人们也可以反过来看待这句话:这样的事情屡屡成为新闻也说明,作为寄托社会关怀和理想的大学,其一言一行也有感染社会氛围的意义。

人们也期待着,有更多的学校可以参与进来,给学生提供更多肉眼可见的支持。毕竟,一个充满温情的校园,一种有着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受益者将远不止学生——这种温暖与善意终究会向全社会辐射,向所有人传递一种守望相助的精神。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