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民间「送肉粽」去煞 宋代道教执行最强的「黄箓斋法会」拔孤救苦

台湾民间习俗认为上吊枉死的人怨气最重,需要特别举办「送肉粽」仪式煞气送走。(示意图/记者陈以升摄)

记者洪菱鞠/综合报导

「送肉粽」是台湾民俗创造的名词,最早在彰化鹿港一带,后来扩及到其他地区。「送肉粽」是历史上对「境」的守护,佛、道双方都宣称自己有能力守护「境」,保护人,蔡宗颖在其新书《宋代读书人与他们的鬼》就指出,宋代来说佛教会以水陆法会普渡众生道教则是执行最强的黄箓斋,拔孤救苦,而在说明黄箓斋之前,他先提到另一则死后复生的故事

精选书摘作者/蔡宗颖摘自/《宋代读书人与他们的鬼》

《夷坚志》记载一则「蔡侍郎」的故事,蔡侍郎死后,他的晚辈不久也受到阴兵逮捕到了冥间,三日后才苏醒。苏醒后赶紧告诉蔡侍郎的妻子,说蔡侍郎请妻子协助做功德拯救在阴间受苦的他。故事说明,因为去年蔡侍郎诛杀五百位投降的贼人,因此在地狱受刑,全身带上枷具,受地狱小卒血桶灌顶,在地狱哀号痛苦万分。因此,看见熟识晚辈时,便赶紧请托他的家人做功德。

宋代笔记故事死后复生的故事,多半是冥司兵卒错抓人犯,对簿公堂后要不发现无罪放回,或是因为积功德比较多,所以功过相抵,这是很常见的事情。故事最后妻子协助做「黄箓醮」拯救自己的丈夫。

为何要讨论黄箓醮呢?这是因为现代台湾科仪里,我们也可见到这个仪式。宋代延请道士做黄箓醮似乎成为一个流行,而这个仪式是属于大型的法会,所以通常能够「作醮」的主事者有相当的身分地位,可能是来自政府的意思、在地菁英富商等,他们才有地位及财力办理法会。宋代的黄箓醮来自于唐末道士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的汇编。根据台湾学者刘枝万的〈修斋考〉,黄箓斋多半用来消灾祈福使用。

《说郛》卷六十六,杜光庭〈洞天福地记〉记载:「国家保安宗社修金箓斋,设罗天醮,祈恩请福,谢过消灾,投金龙玉简于天下名山洞府。」可以为证。〈黄法师醮〉里提供另一则有趣的入冥故事,故事是北宋的官员魏良臣子叔介,母亲赵氏过世,家人延请法师做黄箓醮法事。在法事中叔介受鬼附身,苏醒后当晚便有异梦。梦中神祇提到天上、人间、地下三界各有其不同体例。

神祇指出人世间法师作醮的错误,会造成法术失灵。并指明该如何处理,神祇提及人间世做水陆法会,常请地府崔、李判官两人,但地府皆无姓,不若直称第几司、几案判官即可。其次,提到搭法会帐棚时,必不能太小,否则神祇无法到现场只能在坛上听消息。特别的是,神祇会关注法会上是谁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故事中神祇提到「一看三清,二看法师至诚」,只要这两点有做到即便供品是一碗菜汤也会上奏。

这场「黄箓醮」法会当中,叔介醒后按照神祇指出错误改正。包括帐棚仪式排法错误、左右有秽物、道士的衣服不干净、负水的人身体腥秽,甚至有小孩来到法坛前嬉戏。这类的错误,不但会使得拔苦的仪式失效,反而会触怒神祇为身在冥间的亲人加罪。最后,叔介醒后告诉众人这件事情,官员魏良臣便将这件事情记录下来。

显然的,宋代民间的仪式要有效还得要做对某些神祇重视的指令,这段记载正提供给我们一种想像。另外,这笔黄箓醮的故事也顺道攻击佛教水陆法会,对冥间认识的错误,也借此看出佛、道之间的竞争

至于究竟是为了什么宋代会重新修订「黄箓斋」法会?前文曾经提到儒、释、道三教是宋代政教关系的三足鼎。宋代第三任帝王宋真宗,更是可能来自于澶渊之盟失落感,转而以制造天书降临世上,重新找回自己对帝国的自信心。

但从众多学者的研究都提到宋代开疆辟地,面对多元国际体系下,宋帝国与草原游牧国家战事频仍,死伤惨重。因此,从透过科仪安抚人心的角度,黄箓斋自然有其需要。刘祥光先生《水陆法会、黄箓斋与送亡仪式的竞争》就举出许多史料,地方官以黄箓斋超度「死于兵乱水旱、疫情的将士与百姓」这类活动一直延续到南宋末年。像是诗人陆游任官时,以黄箓斋主要用于祈求作物丰收、祈求晴朗或是超度受到盗贼杀害的人民。在民间有许多士人也利用黄箓斋为亲人作超度法会,例如魏良臣的故事就是如此。

★ 本文经时报出版授权,摘自《宋代读书人与他们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