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企業ESG調查出爐 中小企業需轉型標竿、重產品創新

信义书院副执行长苏威杰将企业的ESG转型历程分为「迟疑、观望、探究、实作、转型」五大阶段,在本次调查中约49%、共302个企业处在「探究」阶段。记者蔡宗儒/摄影

全台超过98%企业是中小企业,但多数ESG案例都聚焦在大企业作为。政大信义书院今(25)日发布「台湾企业ESG调查」指出,缺乏永续人才、减碳设备成本太高是所有企业的共通困境。

调查也发现,对中小企业而言,大企业的永续作法未必适合他们,51%表示最需要「中小企业永续转型标竿案例」,要先参考别人做法,才能进一步推动永续作为。

为了解全台企业投入ESG现况,政大信义书院自今年2月1日到7月31日进行「台湾企业ESG调查」,共回收611份有效问卷。其中59%为中小企业,21%是上市柜公司、20%大型企业,本次调查也让中小企业对ESG的认知和执行细节跃上台面。

「企业对永续的关注面向,和他们接触永续的时机点有关。」信义书院研究总监李竺姮解释,「永续」有许多名字,早期叫「企业社会责任(CSR)」、后有联合国提出的「永续发展目标(SDGs)」、近年「多元共融(DEI)」颇受关注;本次调查发现,87%的填答企业至少关注其中一项永续作为。李竺姮特别指出,填答企业对ESG和CSR的关注程度几乎一致,可将ESG视为替代CSR的永续关键词。

虽然多数企业都关注永续,但公司规模不同,关注的面向也不一样。中小企业最担心别家的环保永续商品会取代自家产品和服务;大型企业则关注竞业因应减碳、脱碳趋势;上市柜公司受到金管会法规要求,最关注气候相关财务揭露与永续报告书编制。

中小企业关注「产品创新」威胁,但李竺姮指出,中小企业也最能从产品绿化投入永续转型。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聚焦在使用回收料、绿色设计和包材减量;上市柜公司则以「提高绿色采购或在地采购比例」,作为近两年主要的环境友善作为,共63%上市柜公司填答该选项。

信义书院副执行长苏威杰进一步应用策略领域中的「动态能力」观点,把企业的ESG转型历程分为「迟疑、观望、探究、实作、转型」五大阶段。在本次调查的企业中,约49%、共302个企业处在「探究」阶段,代表已关注ESG议题,并开始讨论与规划方案,但尚无具体对策。

苏威杰指出,企业从「探究」转向「实作」的关键之一,在于是否进行「利害关系人议合(stakeholder engagement),包括鉴别利害关系人是谁、了解利害关系人对永续行动的期待及可否配合等等。

苏威杰表示,利害关系人议合是一个双向的沟通过程,并非一方提出要求,另一方就得无条件接收。例如:大企业和供应链进行议合时,发现有中小企业供应商还没有能力做好碳盘查,此时较好的做法是双方沟通如何合作、让需求和资源对接,才有机会达成共识,而非一味要求供应链配合。

那企业如何走向最终的「转型」阶段?苏威杰认为,企业从「实作」迈向「转型」的关键,在于把永续议题纳入常规营运、与供应商有合作共识,且聚焦在与自身最相关的领域。

苏威杰说,企业常觉得永续包山包海、不知该从何下手,但与其追求面面俱到,「聚焦」更重要。他提到联合利华今年四月更新永续行动主轴,强调「做更少、但做更好,影响更大(fewer things, done better, with greater impact)」,将主力投入「气候、自然、(减用)塑胶、(供应链成员)生计」四大项目,这就是企业聚焦永续行动的具体案例。

● 政大信义书院「2024台湾企业ESG调查」完整结果

信义书院研究总监李竺姮指出,在本次调查中发现,87%的填答企业至少关注其中一项永续作为,填答企业对ESG和CSR的关注程度几乎一致。记者蔡宗儒/摄影

政大信义书院今(25)日发布「台湾企业ESG调查」,总共回收611份有效问卷,本次调查也让中小企业对ESG的认知和执行细节跃上台面。记者蔡宗儒/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