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借防控促养老救楼市 在陆台生有话说
(澎湃新闻)
这几天,朋友圈被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的重大火灾「刷屏」了。十条生命的逝去,不得不让人开始思考,消防意识的缺失、消防通道的堵塞是天灾还是人祸?百天的静默、严苛的封控是必要措施,还是「层层加码」?
虽然官方也给出了一定回应,但在广大民众的质疑声中,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双若一次被提上台面:全面放开,还是动态清零?
01 全面放开,会怎样?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在喊着「解封」?因为再封大家都过不下去了,国家其实也不想再封了。
再封大家都过不下去了,大学生们表情包。(网路图片)
我还记得「二十条」发布时,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常继乐多次提到「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一说法。
新冠的毒性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降低,放开的代价不比曾经;同时病毒传播力的上升,使得封控的成本越来越大。而当封控造成的损失大于解封造成的损失的时候,就是放开之时。
上周,我在上一条更新中谈到,「二十条」的大体方向其实是向着「放开」倾斜的。
这其实说明,国家也已经意识到,继续坚持封控给政府和人民都带来太巨大的负担。
那么,全面放开,会是什么状况呢?
相信大家近期也关注过石家庄曾经全面放开的情况。目前,石家庄已经连续几天日感染上千。更何况,石家庄作为河北省省会,自身的医疗资源已经算是比较充足的。
还有无数城市并不具有如此的医疗资源条件,无法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感染和就医需求。
城市数据团《「第一次冲击」,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一文里对各城市公开的医疗资源,尤其是ICU床位进行了统计。
文章结尾说道:」我们真的准备好经历第一波新冠大流行了吗?答案很简单,不仅没有准备好,还离准备好更远了。」
「放开」这两个字,确实带着大规模感染的代价。
说了这么多,难道就是为了证明,我们不可能解封吗?
我觉得并不是。
毕竟,我也是喊着解封的那批人。
我的底气是什么?咱们先来捋一捋这「放开」的代价。
02 解封的可能性在哪?
「放开」最直观的影响就是社会面大规模感染。
但面对大部分接种了三针、甚至加强针疫苗的我们来说,毒性大幅度降低的病毒并不可怕。
但这个数字并不全面。
我们还要看到,老年人的情况。
截至2022年11月4日,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覆盖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90.62%和86.35%,加强接种率为67.4%。
对于免疫力不高、有基础疾病、因种种原因没能打上疫苗的他们来说,大规模感染是极有可能危及生命的。
一方面是自己容易「中招」;另一方面,老年人就医的需求本来就大,本就贫瘠的医疗资源还要被新冠患者挤兑,雪上加霜。
从预备放开的「二十条」来看,国家屡次强调医疗资源建设、重点人群保护,也是为了保障这些重点人群的健康与安全。
换句话说,如果能做好「重点人群保护」,解封还是非常有可能的。
如何切实地做好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的保护?
一方面,我呼吁部分地方政府能在阻断疫情传播链的同时,逐渐将工作重心放到医疗资源建设与保障中来。
我不是医学专家,但事实证明,即使实行严苛的封控政策,奥密克戎毒株的传播依旧难以完全被控制。
如果终有一天,我们会面对社会面大规模感染,希望在那个时刻到来之前,疫苗接种率尽可能高、重症患者尽可能少、医疗资源尽可能充足,我们有信心高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打好疫情防控这一战。
另一方面,兼顾重点群体的保护。
从减少重病率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打疫苗了。
近日,中国研发出的「吸入用腺病毒载体疫苗」已获批用于加强针接种。在不改变疫苗成分的基础上,这款疫苗可通过「口腔吸入呼吸道」的方式接种,对于老年人非常友好。
这种疫苗的推广,加上对老年人群接种疫苗的宣传,能不能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
如果再大胆一点……
有没有方法,直接减少老年人的患病率?
03 养老社区,一个全新的假设
这个想法还得从我们学校的封校说起。虽然我总在吐槽:「为啥封校啊,我想出去玩!」
但封校这么一个月来,我们学生的基本生活一直是有保障的。校内有多个食堂和民营小店,想吃披萨、奶茶都没问题;可以在超市、集贸市场购买生活物资,快递也OK;小公园、图书馆可以满足日常的文化、娱乐需求,还有俩医院方便问诊。校园巴士串联整片区域,华中科技大学俨然成为一个小型社区。
虽然,疫情之下,有些服务暂时不被我们学生享受。但这样「建立独立社区」的模式,确实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感染(如果真的能和外界完全隔离的话)。
对于老年人来说,如果能划定一片足够大的区域作为养老社区,社区内能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且社区与外界病毒的联系尽可能切断……
或者,将养老院向着「养老社区」这样的形式进行建设,能减少老年人的患病率吗?会不会更便利老年生活呢?
台湾就有这样一个「养老社区」——双连安养中心。
坐落于台湾新北市三芝区,双连安养中心是台湾第一个持续照料型(CCRC)养老小区,被台湾40位社福专家、10个协会在千余家老人机构中评选为「推荐度最高的前十大老人照顾机构」第一名。
为什么它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可能其他安养中心也有贴心的护工、舒适的环境,但如此有「社区感」的仅此一家。
双连设置了很多公共设施,最基础的餐厅、便利店、电话亭这样的肯定有,咖啡厅、图书室、运动健身区、美容理发室、卡拉OK……全都有!
这里还有松年大学(老年大学),一周安排高达54门的动静态课程。其中,老人是学生,也是老师:有人教写作、国画、织毛衣,或是折纸、打太极、健美操。
在这样的微型社区里,老人能继续生活在小社会中,一方面增强了老人在这里居住的熟悉感和接受度,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老人的社交需求、给予老人归属感。
而且,双连还会定期举办志愿活动。外部的年轻人、儿童经常性地参与园区活动,服务老人、与老人交流,让老人更受陪伴与关怀。
04 养老社区,何以可行?
大陆的人口结构日益老龄化,政府和民间也一直都很重视养老问题。政府出台了很多奖励、补助政策,企业也积极参与,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但目前整体来说仍处于「有需求、没服务」的局面。
我们大陆能不能也施以这种模式呢?私认为,可以。
首先,社区模式的实行不是问题。
从2013年开始,参访双连的大陆考察团就络绎不绝;也有不少台商跃跃欲试,想在大陆进军养老行业。
借鉴台湾现有的、较为优秀的经验和模式,进一步增强两岸民间的合作,何乐而不为?
可能有人会问,社区光建房就要耗时几年,费人力、费物资,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可等不了那么久。
但,如果不用新建呢?
近几年,住房资源过剩严重。一方面,二手房空置率过高,另一方面,新房库存不断积压。
尤其是许多南方气候宜人的养老圣地,许多新房价格暴跌却还是很难卖出:北海连跌一年半,西双版纳下跌42%……
不少城市成「鬼城」,房地产开发商老头疼了。
如果能充分将这些住房用于养老事业发展,既能解决新建社区周期长的问题,还可以消化城市的存量房地产,一举两得。
另外,养老产业的公信力问题也需要解决。
目前大陆的养老行业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而民办养老机构多个床位闲置。这主要还是因为公办和民办在公众信任度上有所不同。
投入养老行业的主要民间业者多为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很多购买养老服务的人也并不认为其产品是「养老服务」,而更像一种产权和投资价值。
这样两边仅有利益关系,既没有信任、也没有保障,何来公信力?
那为什么台湾如此多的民办养老机构能发展得这么好?家属为什么充分信任这些安养中心?
因为大部分机构都和医院有紧密合作!
举例双连,除了在机构内长期安排药师,提供药物咨询、管理、指导服务外,还和马偕医院合作,提供巡诊、看诊服务、制作个人病历记录。
另外,老年人牙齿容易出问题,双连与新北市牙医师公会特约合作,还与多个牙科诊所特约医师,提供口腔保健与治疗。
甚至还有一批「长照中心」(长期照顾中心,主要照护使能得老年人口、身心障碍人士)本就直接设立在医院内。
老人最重要的,就是身心健康了。机构有医院背书,家人安心,老人也快乐。
目前,大陆大量民办养老机构虽内设医务室,但遇到真正紧急的情况,医疗服务还是得依赖周边医院,老人是否能及时就医成为巨大隐患,也成为民办机构不被信任的原因之一。
但如果政、企、医三方合作呢?
医养结合,一直是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如果由政府牵头,让房地产开发商与医院达成合作,利用闲置房源,打造一批优秀的养老社区,既能减轻防疫压力、又能减轻公办养老机构的压力,岂不美哉?
面对社会面的大规模感染,提前大量建设方舱医院、准备充足的隔离床位是一种应对措施。
但方舱终究只是短期的,疫情舒缓过后,这些闲置方舱还能再次利用吗?废弃的方舱又将何去何从?
而建设养老社区不仅能够有效减少重点人群感染,还能满足中国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何乐而不为?
一直认为两岸之间能交流、学习的地方很多。
除了养老,台湾的义工、慈善这些社会服务工作很多都走在大陆前面,而大陆的经济发展、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等等也有很多优秀经验。
现在,台湾地方选举绿地变蓝天。希望这是个好兆头:未来,两岸间的交流会更顺畅、合作会更多样。我们会更好。(AveryMorgan/现居武汉)
(本文来源:「一家两岸」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