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鹿保育有成 族群擴及低海拔地區
林保署指出,过去水鹿多分布在中央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近年来逐渐下扩,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范围的族群丰富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且持续往低海拔山区接近,监测相机拍摄到的最低分布纪录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区。图/林业及自然保育署提供
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在所属国有林地区设置自动相机进行野生动物长期监测,8年来摄得48万余张野生动物照片,其中入镜数量第一名为山羌,而保育类的台湾水鹿族群丰富度增加趋势明显,已持续往低海拔山区接近,甚至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区也有拍摄纪录。
根据林保署针对各物种相对丰富度的累计相片数统计,从2015年9月至2023年7月,累积的影像纪录已逾1亿2400万小时,共拍摄约48万张有效相片,由于各物种摄得的相片张数能反映其相对丰富度,经统计入镜最多的前10名分别为山羌(28万7957张)、猕猴(5万4359张)、鼬獾(4万8389张)、松鼠(1万8470张)、白鼻心(1万5731张)、食蟹獴(1万2334张)、水鹿(1万2146张)、野山羊(1万371张)、野猪(6700张)、麝香猫(6264张)。
林保署表示,野生动物的相对丰富度和其趋势的长期变化,是保育决策的重要参考。例如2019年依据野生动物资源评估现况,将山羌、台湾猕猴、白鼻心等3种哺乳动物由保育类调整为一般类野生动物,曾有民众担忧这些物种未来是否会因遭受过度猎捕而需要保护,但从长期监测的结果显示,山羌的OI值(相对频度),2019年时是19.4,至2022年增长至31.4。
而同样期间,台湾猕猴的OI值由3.85增长至5.43,白鼻心的OI值由1.26增长至1.33,显示3种动物的族群状况良好。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尚为保育类野生动物的台湾水鹿,虽也是原住民的传统狩猎物种之一,其OI值仍由2015年的0.61 增长至2022年的1.79,族群丰富度逐年上升;而且水鹿被拍到的相机点位数,也由2015年的1.63%上升至2022年的30.66%。
林保署指出,过去水鹿多分布在中央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近年来逐渐下扩,在海拔1000至2000公尺范围的族群丰富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且持续往低海拔山区接近,监测相机拍摄到的最低分布纪录是海拔135公尺的高雄市杉林区。
此外,台湾黑熊被拍摄到的纪录也越来越多,族群丰富度的OI值逐年上升,更多次拍摄到小熊或母熊携带仔熊的照片,不仅代表族群分布范围变广,也显示其繁殖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