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媒体素质落后,拖累网路产业竞争力

文/pH0

过去坐拥资讯大国名号台湾,因为资讯获取脚步颟顸,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窘境,甚至殃及未来台湾在这个世界的能见度

这个结论,来自于《Circle》客座写手pH0,以及众多长期关注台湾新媒体发展作者多方的共识。当中国微博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草根作家,帮大家仔细分析案例,及研究如何应用在中国市场,台湾许多打着「数位情报」以及「科技媒体」的数位媒体,只会全文直译国外网站内容(重点是常常还翻错),徒留几个共笔网站及个人部落格还在为着台湾的网路环境继续努力的撰写着。更糟糕的是,就长期的观察,这几年似是而非的键盘行销人越来越多,讲的一口好行销及好创业,但看在许多人眼里根本就是空谈,却被广泛的流传在社交网路上

相较于邻近国家的资讯产业相关内容百花齐放,台湾数位媒体写手素质明显落后。网路集客力作者邱煜庭就举例:不懂SEO的人出来讨论Pinterest如何帮助SEO,却不知道去查证内容正确性时效性,更别论对于SEO 101,dofollow跟nofollow连结的影响不清楚。让许多SEO工作者摇头,贻笑大方。

「我指的是媒体的内容,要如何调整、过滤成为一个所谓的新媒体。新技术很容易克服,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内容。」

「这个问题很严重。媒体变成了只在乎这则新闻是不是能够很快吸引到读者,于是都片段解读事件,被内容绑架。又或者受到意识型态宰制。 在每个人都可以上传和提供新闻的时代,媒体的『编辑』角色更重要。」

把源自英国的The Big Issue杂志带进台湾的李取中在Wired.tw的专访中曾经这样说过[1]。

由于翻译文章容易,思索整体策略困难,许多数位媒体为了抢流量抢目光,就让一般看的懂英文科技文章的人成了一个个的编辑,结果产生出来的文章就只能看到当下的东西,却无法做延伸的思考,甚至因为不了解通盘的行销或技术,无法让翻译的「信达雅」大原则充分的表现出来。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不是截然不同,差别是在于和读者互动的模式,和节奏速度感。一个媒体的主事者如果知道应该怎么做,就会影响到旗下的记者。媒体甚至企业都应该想到一件事:我们追求的是合理利润,可是利润不是无限上纲。不应该习惯用这种方式来冲刺,来跑出新闻。

其实李取中的这番话虽然不重,但也点出了许多新媒体及数位媒体的盲点

台湾整体新媒体的发展会有这样的乱象,不论是线上或线下,正是因为Web 2.0发展后的产物。

从几个知名的行销部落客(如Mr.6)开始红了之后,后来又有Mr.Jamie,你突然发现网路上突然窜出了许多"Mr. XX"开始讲自己的行销概念。部分的的确是某领域的专家,而且他们也就分享着自己擅长领域的东西(个人推荐Mr.PM)。也有一些人写了几篇文章后,该讲的就讲完也就没有更新了。这些都还好,最怕的是那些因为一些小事件而突然声名大噪的部落客,可能只是一个工程师,不到五年的管理经验就开始大谈管理学。或是为了要包装自己,硬是把A说成B,也开始畅谈如何才会创业成功,但事实上在看在明眼人眼里他们离创业成功还有一大段距离,最怕的是喜欢把国外文章或是大品牌案例奉为圭枭,自己手上根本没做过任何行销案例的空谈者

新媒体本身不思提升,阅听者自己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这些人及媒体其实不了解自己扮演着的社会责任,却让许多刚踏入这领域的热血青年却听信了这些人的见解,往着不对的方向在努力。而且数位媒体报导范围太狭隘,我已经听过太多创业团队,对于自己的产品外界的竞品早已无数是浑然不知。甚至新媒体把整个科技界舆论的方向,倒向一个错误的方向。

这些病灶,让台湾网路圈陷入的危机,是国际观。"与上海相反,台北具有高度的民主涵养,是个知书达理,拥有精致人文生活的城市,但总觉得人们的眼光不够开阔,明明这10几年来,大家跑遍全世界拓展视野,却仍有一种岛国气质" [2]当我们还在期待这些新媒体带给我们更广阔视野的时候,却发现这些人也不过就是拿着稿费上下班的写手而已。

解法:没有。

悲观的是,所有的新媒体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听不进别人的建议。在这些媒体的编辑不想要变动现况,阅听者不会学习独立思考并提出异音及质疑,没人会想去改善整体的环境,甚至投入改善。我们只能慢慢期待,这些新媒体的总编辑可以正视这个问题,要求这些记者思辩,并且建立合理退场机制,别让劣币良币了。

资讯来源:

1.The Big Issue和WIRED对话:新媒体的姿态

2.台湾女子的三城记,在上海享受自由日子:专访《上海工作下海生活》陈佳芬

原文网址:请点此

●作者pH0,专说网路行销界不敢说的事,说出你们心中的苦闷,说说网路行销界的乱象。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