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银行家/Fintech是金融界的敌人还朋友? 8种干扰式创新力道
▲台湾金融科技(FinTech)示意图。(图/达志影像/示意图)
采文/刘宏基
金融科技乃利用如大资料、机器人、人工智慧、区块链等创新的科技,来解决金融服务业的问题。而在本文中金融科技公司则是被定义为一个小型的、具有科技能力、金融服务业的新进入者,但不包括决定迈入金融服务业的大型科技公司,如苹果公司的Apple Pay,或者是加强重视科技的台面上现存的金融机构。
金融科技已经取得哪些成就?第一,金融科技已经成功取得主动权,他们几乎在金融服务业的每一个领域,都成为创新方向、样式以及脚步的先驱,而且已经成功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或者成为金融价值链的重要成员。第二,金融科技业重新塑造了客户期待,对用户体验设立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标准。经由譬如快速贷款审核程序等创新,金融科技业证明大型科技公司譬如苹果及谷歌所设定的客户体验的高标,没有任何理由不能在金融服务业成为常态。也许有那么一天,银行客户不再感觉去银行像是去见他们的牙医,虽然是有必要,但实在不那么令人向往!
金融科技还有哪些不足处?第一,客户由现存金融机构转移到新金融科技业的意愿被高估。因为客户的转移成本高,而且新的创新经常没有重要到必须转移到新的服务提供者不可的地步,尤其是当现存的金融机构在做出调整的时候。第二,金融科技在建立新的基础架构与金融服务生态系统上相当挣扎,譬如另类的支付轨与资本市场。倒是在传统金融生态系统及基础架构等方面做改进远为成功。
虽然金融科技仍无法彻底改变金融业的竞争生态体系,但是他们已经成功奠定了未来冲击的基础。因为金融科技成功改写了金融业的竞争规则,加上科技进步的脚步越来越快,这意味着虽然金融机构有潜力快速自我革新,但在现在或未来仍必将面对排山倒海而来的冲击。
有些金融机构成功的把来自金融科技的威胁转换为机会。快速成长的金融科技生态体系创造了金融业把企业内的创新功能外放的机会,他们可以耐心等待到新的科技成熟后,再应用于自己机构内。而且不断滋长金融科技的存在,提供金融业一个方便的技术超级市场,使之能够利用收购或合伙关系快速开展新科技应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金融科技急速创新形成对金融机构的巨大威胁。金融机构能不能妥善应用科技,端看其经营模式是否足够敏捷,以及能够快速开展与金融科技业的合伙关系。令人担心的是,这两项都不是传统金融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另外台面上的金融机构需要切记在心的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寻求技术的不是只有他们而已,如今因为进入金融服务业的技术门槛不断降低,未来竞争战场长期会如何演进,变数很多。
世界经济论坛计划小组找出可能改变未来金融生态体系竞争场景的8种干扰式创新力道(详见图):
干扰式创新1:成本的商品化(或无差异化)
成本不再是竞争的重点,商业差异化必须另寻出处。现存的金融机构面对降低成本的巨大压力,他们必须拥抱新的科技,同时跟长期竞争者或是新的市场进入者合作,没有对竞争差异化有帮助的成本驱动因子都必须被商品化。
样态1:互助化(或共有化)现存的金融机构正尝试建立新的公共设施,以及扩充既存公共设施的角色,其目的乃为了建立标准化流程,以及避免公司彼此之间的重复工作。
案例1: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正与当地数个银行合作,建立KYC(认识你的客户)的公共设施。其目的为为所有金融机构降低重复的工作及成本。
样态2:外部化金融机构觉得可以放心寻求合作的活动种类越来越多,这为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金融科技业及现存金融机构提供不少商机。
案例2:BlackRock(黑石资产管理公司)的阿拉丁平台为机构投资者及零售财富管理人提供风险分析、建构投资组合以及法遵之工具。这平台也为资产管理产业的标准流程提供科技及支援。
样态3:自动化为了能守住利润率,现存的金融机构依赖流程自动化的工具流线化(效率化)其内部流程,同时降低活动的内部成本,譬如错误之后续。
案例3:Automation Anywhere公司与各类型之银行合作,以达成流程之自动化,譬如贷款之发起、稽核、法遵及对帐。
干扰式创新2:利润的重分配
科技及新的伙伴关系使得各类型组织得以跳脱传统的价值链,导致利润池的重分配。当科技这个触媒使公司能够改变他们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与关系时,利润池在价值链内及价值链间的位置也势必改变。金融科技公司正进行拆解金融体系的价值链,且极有可能会拿走利润最高的部分,留下较不具经济价值的部分给变革速度较为缓慢的一些传统金融机构。
样态1:价值链内的干扰现有的价值链参与者跳脱传统的媒介,寻求与客户端直接对话的新创公司建立合伙关系;因此与过去的合伙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
案例1:慕尼黑再保公司,一个大型的再保公司,选择与B o u g h t B y Many及Trov等产品新创公司建立合伙关系,变成与他们传统合伙的保险公司进行直接竞争。
样态2:价值链间的移转科技容许消费者在不同价值链产品中得以轻易转移,因而把利润池迁移到新的机构。
案例2:如V a n g u a r d 及Betterment这一类的投资公司开始把ETF(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基金)做为储蓄帐户的替代品建议给客户,因此把客户从银行存款中转移出来。
样态3:科技做为价值交换的桥梁新的科技可以简化与大而复杂的网络间连结,使得过去业务重点为连结网络中之参与者公司容易被干扰所影响。
案例3:Stripe提供线上任何商家一个容易且具成本效益的线上交付过程处理,这在过去只有在商业银行已拥有帐户的大商家才得以享用。
干扰式创新3:拥有并掌控客户体验的企业的权力上升
控制客户介面的公司力量将越来越强,而纯粹的产品制造者不是要超有规模, 就是要超专注。平台时代的兴起, 意味着现有的金融机构不再能够同时控制产品的制造及分配( 销) 。产品分配者因其对于消费者体验的掌控,而得以向产品制造者施加压力。
样态1:建立品牌的机会产品分配者因拥有客户关系而能够茁壮他们的品牌价值,同时弱化制造者的重要性,尤其当产品已经被商品化时。
案例1:机器人理财顾问公司Wealthfront的客户可以从该公司买到不同公司制造的ETF产品,而且很可能对他的投资组合里面的资产产品的组成了解有限。
样态2:产品的管理(过滤)产品分配者控制哪些产品可以被分销,及客户以何种方式看到他们的产品,同时也可以建议引导客户去购买某些特定产品。
案例2:The Apple App Store几乎是容许所有只要通过规则的App皆可进入他们的平台,可是却很严格的管理其首页, 因为每天约有1,600个App被发行,所以首页展现的面相是非常重要的。
样态3:控制资料分销者因其在价值链中的位置而得以收集既深(贯穿整个价值链) 又广( 包括所有产品制造者)的资料。
案例3:Mastercard以标竿及建议方式,提供咨询服务给零售业者。这都是因为他们对类似的零售业者资料了若指掌之故。
干扰式创新4:平台的兴起
经由单一管道跟不同的金融机构建立关系的平台,成为交付金融服务的主流模式。在产品分配及交易上,有转移到多个产品提供者的平台,这趋势已经逐渐在跨地理区域及多种产品上出现。
样态1:B2C产品分配平台开放式或过滤管理式的金融产品零售分配,将在电子平台上进行,在此客户能够在多个产品提供者中做选择。
案例1:腾讯公司下的微众银行平台其实是一个店面,在此零售客户可以由多个信用及资产管理服务的销售商中选择金融产品。
样态2:特定产业之平台原有服务某些特定商业之需求及客户的平台将把金融商品也加入其中,实质上变成金融服务的销售渠道。
案例2:Wave原为微小企业服务会计、发票及报告平台,也可以直接由Wave,或者间接经过ADP(薪资及人力资源管理之软体公司)或RBC银行等业务伙伴,提供支付及贷款等重要金融服务。
样态3:资料之加总平台对来自不同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进行加总的平台,在数目及涵盖范围上都将会不断增加。其范围可能触及所有产业,同时也容许客户对他们的资料有较大的控制权。
案例3:ABI(Association of British Insurers,英国保险业同业公会)正开发退休金仪表板。该平台汇总来自于保险业及资产管理业的信息,使得客户得以在同一个地方查阅及管理其个人储蓄。
干扰式创新5:资料的货币化(亦即实现资料的货币价值)
资料在业务差异化上扮演的角色将变得举足轻重,可是静态资料将会被来自多重来源流入的资料所丰富化,并被即时整合跟应用。
样态1:资料流vs.快照金融机构开始收集即时的资料流,以便应用进阶分析工具,并目标对准随着时间改变他们的行为及需求的客户。
案例1:Visa信用卡公司的「行动地点确认」工具是可任选的,这系透过参与的金融机构的行动银行Apps来提供这个工具。另外,它也能提供地理位置信息,这是Visa提供的诈欺预测模型以外的附加服务。
样态2:由经验所驱动的资料为了扩充他们的客户群集,以收集新的资料流, 各式机构争相设计丰富客户数位经验的工具, 以便提供客户更多价值,进而进一步绑住客户。
案例2:Facebook不断的改进并增加其行动Apps上之功能,借此加强与客户的关系,并收集更多的资料点。
样态3:为了收集资料所成立的合伙关系单纯为了收集资料而与其他公司建立合伙关系的例子将会越来越多, 这会使得银行( 及非银行) 得以收集他们除此以外无法取得的互补资料。
案例3:Allied Irish Bank(爱尔兰联合银行)与零售业者建立合伙关系,提供客户现金折让。做为回报的是,零售业者得以取得客户资料,并借此进行精确的行销。
当机器拥有越来越强的能力可以复制人的行为时,金融机构需要把劳动加资本的能力做为一体来管理。人工智慧等新科技来临代表金融机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需要重新调整「人才」的定义。
样态1:(面对客户的)前台人工智慧未来大众与金融机构面对互动的方式,会类似目前他们现在与科技公司互动时,经常使用人工智慧一样。
案例1:Bank of America(美国银行)即将推出聊天机器人E r i c a,这是用来解决客户的疑难杂症, 其功能类似Apple的S i r i及Amazon的Alexa。
样态2:与人工智慧协同工作人类若能与电脑共事,相较于人类或者人工智慧独立的工作,将会产生加乘的效果; 其前提是要先有足够的训练及明确定义各自的角色。
案例2:Ayasdi公司与一个大银行合作改善其压力测试的过程,所需资源由历时9个月、需要数百个员工的投入,减少到3个月且仅需要100个员工的投入。
样态3:一整套能力的组合当机构的劳动力不但包括纯粹人类,同时也包括人类与人工智慧的混合运作时,领导者需要改变他的管理心态, 由管理一群人到管理一套人加机器能力的组合。
案例3: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商学院都同时在探讨,是不是管理人工智慧就像管理人类一样。但这个观念现在正被积极测试中,学者们也逐渐能够接受这个概念。
干扰式创新7:(金融机构逐渐转型而成)经济体系上重要的科技公司
就取得关键的基础设施,以及能够产生商业模式差异化的科技而言,金融机构越来越像也越来越依赖大型的科技公司。日趋重要的数位介面及资料代表金融机构越发重视发展类似大型科技公司的能力,因而也越来越倚赖大型科技公司。
样态1:基础架构各种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越来越倚赖大型科技公司所提供的基于云端计算的基础设施,以求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及妥善部署流程,并掌握即需即用人工智慧的技术。
案例1:A m a z o n We b Ser vices(AWS)正与一群背景歧异的金融服务公司如JP Morgan及Xignite(编按:Xignite是一家基于云端的金融市场资料API的提供商)共同塑造金融服务生态体系的骨干。他们主要是采用AWS做为资料储存及处理之用。
样态2:平台及资料金融机构开始学习大型科技公司,从客户平台成功获得资料及收益的经营模式,来引导他们自己的计划。
案例2:JP Morgan投资在一个新的客户管理及分析工具,以收集及分析客户资料,目的为从事交叉行销。其做法有一点像亚马逊建议你下一个项目该买什么。
样态3:数位体验大型科技公司多年来着重让客户的数位体验既简单又不会令人头疼,金融机构如今也开始向科技公司见贤思齐,希望能尽量达到他们设下的高标。
案例3:澳洲Macquarie银行以Uber及谷歌做为他们建构数位体验的标竿,「做为一个客户,你在与银行互动时的感觉,没有理由跟你人生中其他的互动经验有任何不同。」
干扰式创新8:金融的区域化
分歧的监管优先目标、技术能力以及客户需求与其解决方案,将会把世界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模式导向截然不同的路径。金融全球化的理念正在被挑战中。
样态1:欧洲提倡的公开资料及消费者保护的强大监管动力,鼓励在许多垂直整合的产业建立了平台式生态体系, 并使得现存的金融机构承受极大压力。
案例1:Mifid(欧洲金融市场及金融服务指令)的原意是为了促成金融市场进一步透明化,任何一笔交易执行时,负责的公司必须清楚提出「最佳执行」证据。
样态2:中国一个基于行动装置的连结生态体系,以及以消费者为核心的银行产品欠缺,加上对创新态度相当友好的监管机构,种种因素皆促成大型科技公司能够捕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
案例2:在不存在成熟的支付系统之下,支付宝的行动支付App目前在5.5兆中国流动支付部门中占有50%市占率,唯一可以挑战它的也只有另外一个中国科技巨人腾讯。
样态3:美国模糊的监理方向、成熟的金融生态体系的存在,以及享受到相当好的金融服务的客户,代表现存的生态体系改变恐怕是相当缓慢的。
案例3:由自动交换所(ACH) 建构的网络试图想朝向同一天支付的方向走,但跟其他国家如英国比,其进展仍然缓慢。事实上, 英国在10年前就已经采用实时支付。
干扰式创新力道冲击金融次产业
上面述及的可能改变未来金融生态体系竞争场景的8种干扰式创新力道,如:1、成本的商品化;2、利润的重分配;3、拥有并掌控客户体验的企业的权力上升;4、平台的兴起;5、资料的货币化;6、劳动力等于机械+生物体;7、经济体系里重要的科技公司;8、金融的区域化,以及其各自项下的3种主要样态,构成一个复杂有机体,彼此之间交相影响, 可能对金融次产业产生巨大影响。这里所谓的次产业可包括:支付、保险、数位银行、贷款业务、投资管理、私募股权基金的群众募集及市场的基础架构等。
金融次产业究竟受到多大冲击,端看这8种干扰式创新力道之下的主要样态之间交互、错综复杂的影响之净结果。下面就举支付这个金融次产业为例。
对金融机构(包括台湾当地)而言,其下的支付次产业或支付业务,应该可以预期会有如下来自金融科技的影响:
支付产业影响1:资料的货币化
新的竞争者的进入市场,以及更务实且现代化的监理法规,将使得核心支付业务越来越无利可图,迫使支付提供者必须转而专注在资料货币化,试图使其成为重要的、新的收入来源。资料流只有具有细致(产品层次的资料)、且多维(包括地点的资料)的特征,才能真正显现其价值。所以货币化要能真正成功,资料上合作及合伙关系是不可或缺的。
支付产业影响2:支付方式必须符合当地客户
需要建构支付解决方案并不是只是纯粹考虑金融科技而已,金融机构必须深入了解其客户偏好的支付模式,无间融入其生活的片片面面。有趣的是,新兴国家因为缺乏成熟的支付生态体系,反而较有宽广的创新空间,最终很可能在支付创新上成为领航员。
支付产业影响3:大型商家的力量与日俱增当大型商家越来越能够影响他们客户的支付选择时(尤其在线上交易),在支付生态系统里的议价能力也会越来越强。加上越来越重要的产品层级与支付资料,商家将有能力借此降低支付费用,甚至影响未来支付生态体系的演进。
勇于改变的金融机构才能不被淘汰
长江后浪推前浪,未来的银行家跟现在台面上的会(也必须)相当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技术、个性及世界观。否则他们如何因应8种排山倒海而来的干扰性创新力道?
银行固然有其社会使命,譬如做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管道、提供方便的存放款给一般大众等,但是过去长期在政府监理的保护伞之下,社会大众普遍感觉他们似乎已成为官僚体系寻租行为的一份子;加上法遵、风管等严格要求所带来的沉重负担,导致他们对金融领域外蓬勃发展的科技似乎无暇也无心顾及。这种情形给具有年轻、有弹性的、熟悉且勇于导入新科技的、重视客户体验、精益求精等特质的金融科技公司,带来偌大的机会。
显然的,台湾过去注入太多资本于传统金融体系,加上资本收益率不高、同质性高、创新导入缓慢,所以未来可以预见将会看到相当大的资本及劳动力重分配。经过一阵淘汰过程后, 最后留下来的金融机构将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勇于自我改变。其实究其本质而言,他们无非就是一个专精在金融领域的科技公司。
▼台湾银行家1月号双封面。(图/金融研训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