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平台10月2日上线 140招诱自愿减量

国内碳交易平台将在10月2日上线,今年将以自愿减量额度为主。(本报资料照片)

台湾碳交易相关子法已在8月15日上路,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国内碳交易平台将在10月2日上线,今年将以自愿减量额度为主,也就是说企业有进行减碳,比如更换LED灯管、变频马达,只要取得环境部核可的减量额度,该额度(碳权)就可以在碳交所交易,但仅限移转一次,代表无法囤积碳权得利。

环境部气候变迁署副署长黄伟鸣说明,碳权生产者是非碳费征收对象的企业,可透过温室气体抵换或自愿减量专案取得,各级政府也可参与投入专案,大排放源可购买、使用碳权,促使非碳费征收对象、小排放源减碳并取得碳权,借此发挥「以大带小」作用,扩大减量成效。

目前环境部核可的自愿减量方法有约140余种,包括风扇、泵浦导入转速控制、更换锅炉、LED灯管,或者更换更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行业类别从电子业、化工业、光电业、半导体甚至农业都有对应减量方法。

依《气候变迁法》第36条,由环境部指定委托碳交所来做交易平台,因此碳交所就承担交割跟清算的责任。田建中指出,预期在平台上线后就会有数档商品上线,虽预期刚开始碳权的量不会太大,但希望可起带头作用,因初期的推动是最难的。

但碳权交易的初衷就是以鼓励为主,当自愿减量的企业取得碳权卖出后,就有收入去投入更多减碳计划,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也是交易平台主要功用。

至于是谁会购买碳权,田建中解释,未来国内碳权需求会越来越大,像是代工、制造业在扩厂时,势必会增加碳排,但在环评时就有规定,增加的碳排有10分之1需购买国内碳权,并且要有10年减碳计划,否则环评不会通过。

田建中也强调,碳权交易并非是让大家向钱看齐,而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生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