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臧姓的姓氏源流(上)
图/邓博仁
一、解锁我的「姓氏」之谜
开始关注我的「臧姓」起源约始于上世纪九零年代中期,距今已逾三十个年头矣。那时候,台北中天有线电视台「驻华府特派员臧国华」经常出现萤幕播报国际新闻,友人告知其无论外表、长相或是报导新闻的口白声音都与我相近,「两人不知是否兄弟?」因而成了大伙儿聊天时的开场问候语。
其后更有朋友在美国亲向臧国华求证,经其告知原籍南京,系于上世纪七零年代末期大陆改革开放后赴外求学、就业。为此我还向父亲提问曾否在南京待过、有否可能在那儿留下我未曾谋面的兄弟,当然这些疑问都被他斥为无稽之谈。
屡被问及后,我对自己的「臧姓」起源愈发感到好奇,从而开始搜集相关文献试图厘清其起源与变迁。
其实我在1980年代羁留美国攻读学位时,即曾透过家书迭次探问父亲究竟「臧姓」从何而来。但因他十七岁就离家从军,对家乡的记忆几已遗忘殆尽,写来写去常就只是同样的几句话如:「我族自古居于南(贯)集」(以下称「南贯集」),显然此处多时以来就是他心目中的「臧姓」勃兴之处。
从那时候起,「南贯集」位在何处、为何如父亲所言臧姓族人世居该处一直是萦绕于我心的疑惑。直到谷歌地图出现,透过网路即可查知其位在山东省西南部,与孔子故乡曲阜市接壤,现属济宁市下辖的任城区接庄街道(乡镇),有意前去一探究竟的想法逐渐成形。
2019年夏我与内子受邀去南京开会,隔日搭乘高铁向北抵达曲阜市参观孔庙、孔府与孔林(孔子及其后代的专用墓园)。从孔林出来后突发奇想,当即雇车西行仅约七十公里之遥的南贯集,在当地偶遇了几位外表显都较我年轻的同姓「长辈」,意外地解开了长期盘据心头的迷团。
透过来自父亲的亲笔书信、四处搜集所得资料以及在南贯集的短暂现场考察,我对自己姓氏的前世尘缘从而有了初步认识。
二、有关「臧姓」起源的文献典籍
除了前节由父亲提供的「我族自古居于南贯集」短讯外,我最早接触的「臧姓」相关资料来自《新译古文观止》,出自上世纪台湾最大学术出版社「三民书局」推动的古籍新译计划,1971年初版,迄2012年已增订五版。
此书原是清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编纂的古文选集,内容包括自周代迄于明朝间的名家散文,全书厚达千余页。选文共有222篇,每篇皆有注释、语译与文章分析,译者谢冰莹、邱燮友、左松超、应裕康、黄俊郎、傅武光等皆是上世纪中后期任教于台湾各大学中文系的学术巨擘,所选皆评注简明却深富寓意,可视为学习文言文(古文)的入门著作。
初阅此本鸿篇巨帙时,翻到第四篇〈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或西元前718年)一文顿感好奇。由于此文选列《新译古文观止》卷一的「周【朝】文」,显然臧僖伯是两千七百余年前的「古人」,心中不免纳闷:难道「臧姓」的历史已有如此久远?臧僖伯是谁?他与「臧姓」有何关系?
谢冰莹等译者特别说明,〈臧僖伯谏观鱼〉出自《左传》,此乃(东周)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以「鲁国」为中心的编年记事,涵盖鲁隐公(鲁国第十四代君主)元年至鲁哀公27年(鲁国第廿六代君主)共255年的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重要事件与人物史实,一般皆认为是鲁国太史左丘明所编。
但《新译古文观止》取自《左传》的此篇选文并未详述臧僖伯的生辰时日,其生平事迹亦无法由此文推知而须仰赖其他资料。无论如何,臧僖伯在历史舞台上初露锋芒应是前引的「鲁隐公五年」(西元前718年),显然臧姓(或臧氏)成姓的时间确实源远流长。
除〈臧僖伯谏观鱼〉外,《新译古文观止》卷一第六篇是同样选自《左传》的〈臧哀伯谏纳郜鼎〉(鲁桓公二年或前730年)一文。译者谢冰莹等说明,臧哀伯是「鲁大夫,僖伯之子也」,曾向鲁桓公(鲁国第十五代国君)劝谏纳鼎一事;但该文亦未详述臧哀伯生平要事,势须依托其他来源。
除了上述《新译古文观止》选录的两篇专文外,另有陈韵、洪一平等学术专文曾经剖析「臧氏」家族并解读其源头始末。首先,嘉义中正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陈韵曾在1989年比较诸多古籍文献后深入考证臧氏始祖,认为「…僖伯是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
陈韵引用相关文献称,「臧僖伯,公子𫸩,字子臧,【鲁】孝公之子」。「𫸩」音同「抠」,意为弓弩两端系弦处或精美珠玉饰品,「僖」则系谥名(死后称号)。其子即上引〈谏纳郜鼎〉的臧哀伯,名「达」(即臧孙达),「哀」亦为谥名。
陈韵在文末详列「臧氏谱系表」,其嫡传后代除哀伯(臧孙达)外,接续有伯氏瓶(缾)、臧文仲(臧孙辰)、臧宣叔(臧孙许)、臧武仲(臧孙纥)、臧昭伯(臧孙赐)等。除伯氏瓶可能因早逝不见经传外,余皆自称「臧孙氏」以示为「该族之宗子且为尊显其身分」,直至臧贾、臧为、臧畴、臧坚(第六代,均与上述臧武仲同辈)以及臧会(与臧昭伯同辈)始开始简称「臧氏」。
另有洪一平依宋朝邓名世所撰、邓桩所编《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十五有关鲁国臧氏之源流指出,「臧氏实与鲁国君姬姓同源,以先祖公子𫸩(臧僖伯,?-前718)之字号为氏。…先祖采邑在臧,因以为氏号,初名臧孙氏,后始单为臧氏」。这一段文字确认并佐证「公子𫸩」(僖伯)即臧氏始祖,因封地(采邑)在「臧地」而取为「氏」,但犹未说明「臧地」究在何处以及该处为何称之「臧」。
实际上,周朝之初就实施了「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制度,由周天子分赐土地与人民给众诸侯建国(如鲁国),而各诸侯再续封其地给卿大夫,此当系鲁国第十二代国君鲁孝公封其子臧僖伯于「臧地」之因。
本世纪初,我远赴西安市旅游时曾在某处古迹外的书报摊上看到多本由「陕西人民出版社」规划、编撰的「百家姓」小册子,竟有一本以「臧」姓为书写对象。赶紧购回细读,发现其内容严谨程度虽难与上引陈韵、洪一平的学术论着堪比,但作者确也遍查古籍,所述似非道听途说而有参考价值。
作者臧荣指出,「…真正终春秋整个时代历经三百年之久的鲁国卿大夫世族掌权势力,惟独臧氏一族」。臧荣因而誉称:「臧姓的祖先臧僖伯与臧哀伯就这样以谏臣的身分、以士大夫世族的形象,开始了我国臧姓的历史」。其言显与陈韵与洪一平的观点一致,即臧姓始自臧僖伯并继之臧哀伯,其后辈如臧文仲等持续受到历代鲁国国君恩宠。
臧荣又说,前引「传家追言」四字出自唐朝孔颖达《左传正义》,指在僖伯之前加上「臧」字乃因其曾受封子爵于「臧地」而后得姓。又因传统上多以父祖字号为氏(如「臧」),其后代乃增写「孙」字(如「臧孙」)以示为后辈,这是第四代臧文仲又名「臧孙辰」而第五代臧宣叔又名「臧孙许」之因。
臧荣因而认为,「臧姓正式成为新的姓氏,应以臧僖伯的孙子开始。…僖伯、哀伯全为『传家追言』才追加臧字。这个『僖伯之孙』应为哀伯之子伯氏瓶,又名臧孙瓶。…他的儿子臧文仲,史载文字很丰富,从中可以看出是春秋时期鲁国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因此一般史家和臧氏后人,都把他作为臧姓的正式创始的祖先。一本名为『鲁国史』的作者说:『大概从文仲开始,公子𫸩的后人才开始以臧为氏,臧氏家族逐渐兴盛于鲁,长期活跃于鲁国的军政界,成为鲁世家中享世禄最久的一个家族』」;由此应可推知臧姓的成氏始末源头。
实则先秦时期的「姓」为族号,源自母系社会用来区别婚姻之用,同姓间不能通婚。「氏」来自封地用来区别贵贱,而仅有贵族有「氏」,平民有名无氏。
由上引相关历史文献可简单归纳如下:
—臧姓始自鲁国,与国君同源为姬姓;
—臧僖伯(公子𫸩)为臧姓始祖,但臧姓正式成「氏」起自第三代伯氏瓶或第四代臧文仲,前者因早逝而无史载,后者可能性较高;
—「臧氏」源自公子𫸩(僖伯)受封于「臧地」为子爵而有字号为「子臧」。后代依照古礼,多年后在其谥号之前加上「臧」字并增写「孙」以示自己为其后辈,至第五、六代后方才简化为单姓「臧」,但「臧孙」与「臧」为同姓。(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