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预算后遗症

图╱本报资料照片

政府支出变化

这一阵子,朝野为今年度预算争吵不休,在野党删预算有没有道理,也是各说各话,当大家都在情绪里,蓝的就支持蓝的,说删的有理,绿的就支持绿的,认为毫无道理可言,客观的说,近六年政府预算确实膨胀得太快了。

以决算资料而言,中央政府岁出于民国85年首度破兆,迟至109年才达2兆,增加1兆花了24年之久,而今年预算案的岁出已达3.1兆,短短六年就增1兆,政府支出是否成长的太快,不言自明。

政府支出成长过快

前述还没有包括特别预算,这些年前瞻计划一年就有1,200亿,疫后特别预算112年、113年分别是2,767亿、639亿,疫情期间的防疫特别预算一年也有2,400亿。如果把特别预算加进来,疫情前109年中央政府岁出只有2.0兆,不过四年,112年已逾3兆,政府支出膨胀之快,前所未见。

十九世纪财政学者华格纳(A.Wagner)曾提出「国家职能递增法则」,这个法则的辑很简单,政府原来管的事务不多,支出很少,随着事情愈管愈多,支出也就日渐膨胀,这些年由于疫情、两岸情势紧张,政府以特别预算扩大支出,然而特别预算为期三~四年,到114年多数特别预算已用罄,就算还有也只剩一点点,少了特别预算,新增的政府职能该怎么办?

慎防赤字脱缰野马

只好循财政调度,扩大公务预算,因此114年度中央政府总预算比前一年膨胀了1成。同情执政党的人会说,中央政府也是不得已的,否则相关政务该怎么推动?然而,就财政稳健而言,总预算虽可增加,却不该膨胀得这么厉害,今年任它膨胀,明年能不继续膨胀吗?如此年复一年,政府赤字、债务就像脱缰野马,今日税收多还看不出毛病,来年不景气,问题就会冒出来了,从欧债风暴可知,届时台湾岂有宁日?

以一句话来形容,台湾目前所面临的正是「特别预算成瘾的后遗症」,这些年特别预算编得太浮滥,除了国防特别预算,前瞻计划8,400亿,疫情防治8,400亿,疫后强化经济韧性3,800亿,分摊在每一年,都是不得了的数目,如今没了特别预算,业务仍得执行,怎么办?只好循公务预算编列,114年度比前一年加了2,800亿,成长之快为历年仅见。

小心使用特别预算

特别预算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小心的用,我国特别预算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民国20年代,时值抗日战争,局势动荡,因此预算法预留弹性,允许一旦出现国防紧急需求、重大灾变及紧急重大工程需求时,得办理「非常经费预算」,后来经多次修正,把「非常经费预算」更名为「特别预算」,适用时机也大幅放宽,如今动不动就编特别预算,特别预算已然成瘾,后遗症也已出现,今天不改正,随着日后债务失控再谋对策,恐为时已晚。

总的来说,在野党删预算是正确的,不过,不分各部门处境,贤与不肖,齐头式删业务费、设备费,却也可能使得不该删者被删,而该大删者小删,肥肉没删到,却删到瘦肉,浪费者依旧,而拮据者遭殃,这应该不是在野立委的初衷,但愿在野党能更准确的删除浮滥预算,并让拮据者免受池鱼之殃,如此才是善策。

小档案■特别预算早年在预算法里称为「非常经费预算」,只有出现国防紧急需求、重大灾变及紧急重大工程需求时才可举债筹编,民国37年预算法修订时始更名为「特别预算」,如今订于预算法第83条。

小档案■如今的预算法第83条为特别预算的法源,遇有以下四种情况,行政院可以在年度总预算之外,提特别预算︰国防紧急设施或战争、国家经济重大变故、重大灾变、不定期或数年一次之重大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