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不断深化,体育课“天天见” 深圳“小眼镜”一年比一年少
深圳新闻网2024年9月2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近年来,深圳积极探索“五育并举”新机制,出台《深圳市关于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协同、面向人人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机制,让体育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今年春季学期开始,深圳市87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每天一节体育课”,体育课成为孩子们“天天见”的“主课”。
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化,深圳娃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深圳全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分别为50.93%、55.86%、60.25%,优良率逐年上升。另一方面,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则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2021年至2023年,深圳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分别为58.9%、57.9%、56.7%。
1
将体育课搬进公园
龙华第三小学占地面积不足6000平方米,只有1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以及2条100米跑道,运动场地十分有限。校长费聿玲表示,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并不是调整课表这么简单,特别是对于空间不足的学校而言,场地是一个大问题。
为此,学校对体育场地作了精细划分,不同水平段的学生,在规定的场地格内进行精细化练习,向时间空间要效率,充分利用好运动场的每1平方米。学校还在街道办的大力支持下,与龙华公园签订了1万平方米的场地使用协议,弥补了学校运动场地不足的窘况。
龙华第三小学并非个例,深圳不少学校都面临运动场地受限的实际挑战。在地处罗湖的深圳小学,同样是一所“麻雀学校”,为了拓展学生们的运动空间,学校积极争取公园管理部门的支持,打通学校与深圳市人民公园的围墙壁垒,将体育课搬进了公园里,在公园内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来到公园后,我更喜欢上体育课了,上课的时候可以感受鸟语花香,比在学校有意思多了。”学生岳欣瑶说。
近年来,深圳坚持“一区一策、一校一策”,创新思路增加学校运动空间。在深圳的不少中小学校园里,记者发现,学生们的运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原本狭小的操场上,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走廊、天台、连廊、架空层、停车区域纷纷转变为创意运动空间,学生们的运动天地越来越宽广。
2
把短视频教学植入课堂
体育课天天见,不仅仅是课时的增加,课堂的形式和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
在深圳大学附属中学的操场上,立着一块智能屏幕,正在上体育课的学生们跟随屏幕视频中的指示,进行着基础锻炼。“我们借助信息化手段,把短视频教学植入体育课堂。老师只需点击平板电脑,就可以把体育知识、动作示范等,通过智能屏幕,更为生动立体地展示给学生。”深大附中体育科组长孙波老师说。
不仅如此,学校还创新体育课程模式,每周5节体育课采用“3+2”模式,其中3节侧重体能的基础型体育课,2节为体育专项技能课,打破班级,让学生自选。深大附中学生刘鑫皓告诉记者,体育课不仅天天有,而且还能跟自己的兴趣相结合,让大家有机会掌握更多的运动技能。一堂课下来,大汗淋漓,神清气爽,回到教室上课人更精神了。
而在龙华区和平实验学校,体育课上每个孩子的手上都佩戴着运动手环,通过运动手环监测孩子们的心率。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运动数据的采集,促进小学体育精准分层教学,不断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引导学校用好课堂主阵地,精心构建体育课程体系,近年来,我市多区、多校结合实际,优化体育课程,提高体育课趣味性、竞技性、主动性。学生们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课,在运动中享受乐趣、强健体魄,帮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培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3
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任教
在深圳,“我的体育老师是世界冠军、全国冠军”早已不是稀奇事。
羽毛球奥运冠军于洋就是深圳基础教育系统引进的首个奥运冠军,成为罗湖区教科院的一名羽毛球专项研究员。如今,于洋担任罗湖区校园羽毛球项目办公室主任,她制定了“扬羽计划”,推动实施“奥运+教育”的育人机制,希望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体育锻炼的同时,传承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培养他们的奥运冠军品质。
深圳不断深化体教融合,进一步完善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等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制度,增设体育教练员岗位,推动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任教。
2022年起,我市每年面向退役运动员开展中小学教练员专场招聘,目前共引进优秀运动员104名。一批专业能力强、敬业精神好,有情怀、有干劲的运动员在深化体教融合、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每天一节体育课”不仅要开齐,而且要开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影响体育课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 深圳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规范招聘程序的同时,扩大学校招聘自主权,打通非师范院校毕业生进入公办中小学当教师的渠道,构建新教师多元引进模式。
深圳还面向社会灵活引才,引进有教育经验的教师,优化深圳市教师队伍结构。此外,深圳还推动多所高校与中小学签订协议,安排体育学科毕业生到校实习。鼓励退休体育教师返聘,支持学校购买体育特色课程等,多管齐下扩充体育教师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