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有何变化?难易程度怎么样?省教育考试院邀请一线名师分析语数两科试卷

今年高考的语文、数学科目试题出得如何?题型有何变化?难易程度怎么样?这不仅是所有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高中学生与老师也同样非常关注。6月7日,省教育考试院邀请一线名师解析两科试题,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今年高考试题的特点,把握试卷整体情况。

语文:在鼓励个性化表达等方面实现突破

西北师大附中高级教师 朱慧琴

202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紧密对接新时代课程与考试评价改革精神,以鲜明的试题选材广度与试题形式创新,有效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破除固化模式的要求,并全面贯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的以核心价值为引领、以学科素养为导向、以关键能力为重点、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考查导向,确保高考内容与教育目标全面契合,有效促进了教考衔接,并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个性化表达等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

选材变化较大,学科特色突出

与2024年全国卷试题选材强化跨学科融合特点不同,2025年新课标Ⅱ卷语文选材更突出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更加注重学科素养在高考考查中的导向作用。实用类文本材料一选自习近平《努力克服不良文风 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倡导“短、实、新”的文风,材料二选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重点谈消极修辞的“四端”,两则材料均与语言使用有关,紧密联系学生写作实际,关照社会现象。语言文字运用材料从“学生习作”中学生对“不以为然”的错误用法引出“语言学家讲评”对“不以为然”这个词的分析,并以小见大讲述了语言的两个特点,“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和“对运用语言的人进行社会评价的一种依据”,引导考生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性。文学类文本选材变化较大,材料选自吴敬梓的《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材料由现代文文学文本转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水准的章回体白话小说,这对习惯了备考现代小说、散文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度。

试题形式创新,考查高阶思维

试题形式积极求变,着力改变相对固化的模式,通过因文命题、设计更具探究性的任务,减少“机械刷题”的空间,有效考查高阶思维品质,为考生展现独特见解和思维深度提供平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要求考生参照原文中的评点,就“‘观棋众人’与‘王太的笑’”两个方面,各找一处有所会心的语句,并给出简单的评点,题型设计新颖,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名篇名句默写的第(3)题给出一幅简笔画,要求考生写出“与右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该题契合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境,且很多诗歌“诗画合一”的特点,令人耳目一新。文言文阅读、诗歌阅读的简答题均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文言文材料一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材料二节选自苏轼《东坡志林·人物》,主观题为根据材料分析“君子之孝”与“小人之孝”的内涵。古诗阅读选了宋之问和陈子昂的两首咏“壁上画鹤”的诗,主观题为分析两首诗展现出的不同的思想境界。提问简单直接,但试题对思维的要求却是比较高的,能够区分出考生的思维水平。

落实课标理念,积极衔接教材

试题重视多材料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三个部分均呈现两个材料,且两个材料都作为正式阅读文本呈现,很好地契合了课标整合贯通理念以及教材群文阅读的理念。试题能够积极衔接教材,建立或显性或隐性的对应关联。如实用类文本阅读关于文风建设的两篇文章,与必修(上册)《反对党八股》(毛泽东)、选必(中册)《修辞立其诚》(张岱年)相呼应,学生读来应该较为亲切。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字的理解,都与教材中实词的注释直接对应。文言文语句翻译,关键的采分点都在教材注释中出现过。

涵育家国情怀,强化价值引领

作文以“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句写梦的诗引入,以梦呈现“感受和期冀”“打开更浩瀚的天空”启发学生思考梦的价值和意义,以“讲述”“记录”“实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践梦。题面新颖,符合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稳定且鲜明的“价值引领为魂,思维深化为核,真实情境为体”的模式。学生可结合个人成长并紧密联系国家发展、科技进步等“大时代”议题写作。

数学:难度适中,计算量和阅读量有所减少

兰州二中正高级教师 常爱荣

2025年高考数学全国II卷严格遵守高考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总体要求,紧扣课标与教材。与2024年数学全国II卷相比,今年的试题在传承稳定中体现出创新与发展。试卷仍保持19题的结构模式,试题难度适中,计算量和阅读量比去年有所减少。试题的起点低、入口多、落差大,突出了数学本质,也深入考查了关键能力。

考查思维与运算能力,筑牢学科根基

试题立足基础性,覆盖集合、函数与导数、三角、向量、数列、几何、概率统计等核心模块,单选题1-8均属于简单基础题,在顺序上较去年有所调整,第1题为求样本平均数的简单统计问题,在其他题中分别考查复数运算、集合运算、解分式不等式、解三角形、求抛物线焦半径、等差数列求基本量、简单三角变换等,试题紧密结合课标与教材,强调通性通法。试题也体现了综合性,如多选题11题,将圆与双曲线结合,考查学生对于双曲线几何性质的理解与应用,要求考生通过逻辑推理、数形结合构建解题路径,体现“多考想,少考算”的命题导向。同时,思维深度成为区分关键,解答题15题为常规的三角函数图像性质问题,圆锥曲线题由去年的压轴位置调整到16题,考查的是椭圆的定义方程及弦长面积问题,17题空间几何可以直接建立坐标系进行证明与二面角的求解,这三道大题均为常规题难度不大。只要学生基础扎实均可比较顺利地完成。但是第18题的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能合理构造函数进行推理与证明,对学生数学思维与运算能力有较高要求。

情境赋能创新范式,链接真实世界

试卷创设多元情境,实现“考知识”向“考能力”跃迁。试题中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题目:如填空题14考查圆柱形容器内放置两个同半径的球,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空间想象,作出轴截面图,构建方程完成运算;19题以学生熟悉的乒乓球练习为情境,构建概率模型进行求解与证明。考查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素养贯通核心价值,凸显育人功能

试题紧扣数学核心素养,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第18题利用导数求函数的零点与极值点,在含参数的区间上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并判断极值点的2倍与零点的大小关系,同时进行证明,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在解答题的第19题中,以学生熟悉的乒乓球练习为情境,要求学生建立重复独立事件的概率模型进行计算与证明,并且从特殊到一般进行思考与证明,这也正呼应“直观感知到严格论证”的课标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较高要求。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鹏伟

责任编辑:钟磊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