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到底会挂多久?1980年邓公给出答案
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的画像自1949年开国大典以后一直挂在那里,仿佛注视着我们国家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
在每一年的国庆前夕,都会有一辆吊车和一辆装载着毛主席新画像的货车从天安门城楼中间驶出。之后悬挂在城楼一整年的主席旧画像会被吊车吊起再慢慢放下,新的画像则会被吊起挂回原处,整个替换过程大约需要一小时。这个更换主席新画像的惯例,从1966年开始,如今已经持续50多年。
其实国外许多政客非常好奇,为什么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今天,换了这么多届领导人,但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却从未被摘掉,换成他们自己或是别的什么画像。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早在1980年时,邓公便做出了解答。
许多人以为天安门上毛主席的画像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挂上去的,其实这不太准确。在1949年1月份,北平实现了和平解放以后,毛主席与8位重要人物的画像一起被挂上了天安门。
到了后来就只留下了毛主席的画像,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天安门上的主席画像其实已经经过了多次改版,每一版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这里就不得不提起周令钊老人了,说起他,很多朋友可能会感到陌生,其实天安门城楼第一幅毛主席画像就是出自有着“国家形象设计师”美誉的周令钊之手。
1949年9月初,周令钊从徐悲鸿那里接到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开国大典来临前,为天安门城墙上绘制一幅大型毛主席画像。
选择周令钊的原因则是在1949年4月,周总理在北平主持国共和谈时,和谈会场上的毛主席画像便是周令钊绘制的,这幅画像得到了在场领导的一致好评。
但接到任务时距离开国大典已经不足一个月,时间紧任务重,经过周令钊反复翻阅毛主席的照片,慎重筛选后选定了毛主席在北平和谈时的照片。照片中,毛主席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
目标选好以后,周令钊和夫人陈若菊每天一大早带着干粮登上天安门城楼开始绘制画像,一直工作到黄昏。经过周令钊高效率、高水准的作画技艺,终于赶在9月30日将画作完成了。
在毛主席画像绘制完成后,时任北平市市长的聂荣臻登上天安门城楼观摩过一次。看过画像之后他不禁感慨“你画得真不错,像!”在仔细观察之后,聂荣臻便建议画像作点儿改变,把敞开的衣领画成扣着的,周令钊按照他的建议做了改动,果然画像显得更加庄严齐整。
9月30日深夜,毛主席画像早早地被挂上天安门城墙,静静等待第二天下午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这时周令钊已酣然入睡,突然有工作人员急促地赶至他的家中把他从梦中喊醒,原来在毛主席画像底线处,横写着“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中央领导在最后审阅时,觉得在主席画像上写字不合适,并且这几个字在墙上挂着看得并不清楚,最终决定涂去。
明确任务之后,周令钊二话没讲,立刻赶到天安门城楼前,登上准备好的木梯,在夜色中,他一只手提着颜料桶,一只手拿着画笔进行修改,终于在天大亮之前圆满完成任务。
10月1日下午,毛主席率领众多中央领导登上了天安门城楼,他就站立在画像的正上方。不久之后印刻在我们脑海中的一幕在此出现,毛主席用独特的湖南口音宣布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了!”
因为当年全国刚刚解放,毛主席的伟大成就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所以从新中国建立起,很多普通百姓家中都有了悬挂毛主席画像的习惯。
在当年,如果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中,一定能见到随处张贴的毛主席画像,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民来说,这是他们见证主席如何带领一个落后国家走向和平统一的伟大象征。直到现在,在许多人家中还可以找到毛主席的画像,这是普通百姓铭记主席的方式之一。
其实以1966年8月为分界,在这之前,每逢重大节假日,例如五一、十一举行庆祝活动时,天安门城楼上会悬挂毛主席画像,但在这之后,主席的画像才固定下来,天天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之上,直到每年国庆节前要更换一幅新的,这是为了保证天安门上毛主席画像的崭新程度。
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慢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视线。
一位意大利的记者法拉奇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尤为好奇。法拉奇是当时世界上鼎鼎大名的新闻记者,她有着传奇般的经历。
出生意大利的她在10岁时就跟着父亲参加革命,小小年纪就做起了情报工作,在反法西斯的战争中,她逐渐了解到生命的脆弱以及战争的残酷,在这过程中,法拉奇培养出了坚韧不屈的性格。
战争结束后,法拉奇的父亲得到了国家的嘉奖,她也得以返回学校继续读书,长大之后她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为民众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一个新闻媒体人该做的事情。
她曾经采访过许多世界顶级政要,面对这些人生经历波澜壮阔的伟大人物,她总会提前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为采访做好准备。
其中,曾经为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做出不可磨灭贡献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就因为法拉奇的一次采访断送了他的政治生涯。
1972年,正是基辛格在在美国的政坛上叱咤风云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宣传政绩,他欣然接受了法拉奇的采访,这时的法拉奇已经是国际上出了名的记者,基辛格想要通过她为自己造势,但是他面对法拉奇的访问时却大意了。
在访谈中,法拉奇对基辛格进行旁敲侧击有关越南战争的事宜,导致基辛格在不经意间,说出了“美国打越战毫无意义”的言语。
访谈结束后,法拉奇立即将这个消息登报,一时间,美国举国上下都震惊不已,基辛格更是在当天对媒体否认自己从未曾说过这话。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法拉奇没给他留一丝一毫的脸面,竟然将访谈的录音片段公布了出去,让基辛格哑口无言。
对此事,基辛格一直耿耿于怀,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载道:
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是我一生中做过最愚蠢的事,这是我最具灾难性的对话。
这次采访结束后,法拉奇的“犀利”、“难缠”传遍了整个世界,使以后接受法拉奇采访的各国政客在说话前不得不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快速发展,法拉奇也十分好奇这个新生的东方国度,她有了采访邓公的想法。尤其查阅资料,了解邓公的各项政策之后,她更是两次向中国新闻司提出了访问的请求,但两次都被拒绝。
这让她找不到门路,就在这时,意大利总统即将访华,而法拉奇因为父亲的原因与总统有些许联系,于是她拜托意大利总统向邓公再次递交了采访的请求。
当时的新闻司知晓法拉奇的言辞犀利,曾经向邓公提出拒绝的想法,但邓公最终还是表示:“让我看看这个世界第一的女记者有多厉害。”
其实当年邓公接受采访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中国没有好的国际发声渠道,中国急需向世界传达自己的声音与主张,借法拉奇之口最为合适。
在正式开始采访之前,法拉奇给邓公列出了提问方向的大纲,提纲内容是:谈谈中国的改革开放。
1980年8月21日,一辆轿车载着法拉奇来到了邓公的居住地。因为这次采访是独家报道,整个采访现场只有邓公、法拉奇、以及一名记录员、翻译施燕华和外交部的新闻司司长钱其琛,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在场。
在采访开始时,刚一坐下,法拉奇就将录音笔打开放置在桌上,紧接着进入采访环节,她的第一个问题便令翻译施燕华冒出了冷汗。
只见法拉奇面带微笑地说道:“过去,中国到处都张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如今我来到中国,却只看到了三张,我想问邓先生,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面对如此犀利的问题,邓公丝毫不惧,沉吟片刻后便斩钉截铁地说:“要永远保留下去。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在中国人民的情感中,将永远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与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回答是十分的干脆利落,法拉奇闻言不由得挑了挑眉,见此话题无果,她便绕开了毛主席画像的问题,将提问内容转移到了其他的方向,但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
邓公是见招拆招,丝毫不惧。
采访结束,回到意大利的法拉奇向外国媒体表示:“我很少发现拥有如此智慧、坦率且文雅的人,邓先生无疑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是我最为成功的一次采访。”
这年的8月28日,外国各大报纸上发表了法拉奇与邓公的采访内容,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让邓公的伟人风采展现在了世界各国的新闻政坛上。
因为这次采访,很多人重新定义了毛主席对中国的意义,更多的人也明白了大街小巷摘下毛主席画像的原因:因为画像太多了显得不够庄重。
在这之后,中央开始每年国庆前夕更换新的画像,保证画像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