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 印象成都(下)
青城山上清宫。(作者提供)
四川之所以号称「天府之国」,地灵与人杰兼具。除了山水自然,人文社会也独树一格。蜀地文学家辈出,而其学术也颇可观。文学自不待言,如四川大学的中国文学即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而参观其博物馆后更发现:考古、民俗、民族等学科也是川大挂得出门的招牌。仔细想想,豁然开朗:川大占据地利之便嘛!四川本来就是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三星堆遗址不证自明;而其地处西南,无怪乎其少数民族如羌、藏等,与南亚的研究蒸蒸日上。
成都人民从容热情
导游说成都有三多:人多、车多、茶馆多;我倒觉得三多其实就是一多:车之所以多、茶馆之所以多,都是因为人多。成都常住人口约一千四百余万,然而由于地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低于许多沿海城市,所以人数尽管多、却并不使人感到局促。导游特别强调:所谓的「人」多,尤指「闲人」而言;譬如赶上班的人们或者送外卖的小哥,即使面临时间压力,骑着小黄车在人行道上穿梭的他们仍然不疾不徐。
的确,由北京倏忽飞到成都的我也感受到川民的从容:横越马路的时候,左右两侧的来车同样都不会撞到我身上来,但却明显地感受到北京来车疾驶瞬停与成都来车缓行而至的差异。我想,生活步调的悠然也是成都人多而不拥挤的原因之一。
成都人热情而不至过于激情。在蓉城享用第一顿晚餐的时候,我们这一桌请服务员小妹帮忙拍照,她二话不说,立即满口应承并接过手机去。连拍了好几张完,又亲切地告诉我们接下来还有几道菜,让我们慢慢吃、不着急。「小妹」,音「萧美儿」,是当地人对年轻女性的称呼,十几岁到三十几岁的女性,只要对方的年纪小于你,你都可以叫她一声「小妹」。另外,青城山的特产之一是核桃酥,制作过程之一是以大木槌重击;亲眼目睹二位师傅穿着鲜黄色如少林僧般的「制服」轮流捶打新鲜现做的核桃酥,并且一边搥打还一边念诵着富有节奏韵律的词曲小调,使大伙登山的脚步也不自觉地轻快起来。因此,就算几个四川人以方言对话起来好像是在吵架,我也宁愿相信这是他们流露的热情,而不至于激动得只待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文化多元同中有异
巴蜀文化之多元,同中有异、既不同又相同,耐人寻味。青城山「打造」核桃酥的景象令人难忘;可是到了黄龙溪古镇,他们的核桃酥师傅就不是「同心协力」,而是「单打独斗」了,而且也没有响当当的口号和响亮亮的广告。还有三大炮,其实就是裹了花生粉又粘黑糖酱的麻糬,但由于其制作过程必经三下重摔——这几乎是最关键的步骤——而发出「磞、砰、嗙」的响声,所以就有了「三大炮」这么浮夸的名字。
三大炮在锦里的时候就只有「磞、砰、嗙」三大摔;然而到了宽窄巷子,这儿的师傅在狠狠地摔那团糯米之前,还会奋力地将之甩上天,然后像棒球选手一样精准地接住它。
饮食多辣花椒除湿
不但小吃点心,每日饮食也蕴含多元的文化。其实,川菜不只酸辣,还有麻辣、鱼香、陈皮、糖醋、姜汁……等多种口味。而且川菜严格来说并不「辣」,而是「麻」:川菜原本使用的椒是产自本土的「花椒」,而非「辣椒」;花椒麻而不辣,辣椒辣而不麻。辣椒原本是南美洲的作物,明末传入中国,尔后成为川菜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然而此前的千余年,花椒一直是主要的辛香料。而蜀地饮食之所以多辣,与其地理环境有关。
四川为盆地地形,来自印度洋的水气积聚于此不易散去,使此地长年阴雨潮湿,人口也多患风湿——患者多到风湿在四川已不算疾病;而花椒正有除湿、止痛的效用。怪不得当我看到成都火锅的麻辣汤底时,一瞬间竟然有种「辣椒和花椒不需要成本」的错觉。
富而教之缔造文明
川蜀固然拥有适宜人居的自然环境,从而支撑得起文明的发展;但是,四川盆地并不得天独厚,世界上其他地方、甚至中国其他地域也不乏适宜人居的地理条件,单单坐拥能够发展聚落的地形、气候等有利条件,就能够缔造「天府之国」吗?答案肯定不那么简单。至少,我想有两个关键;孔子对冉有的教导适足以言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孔子周游到了卫国,为卫国人丁之兴旺而赞叹。但这并不是最好的状态;孔子认为:比人丁兴旺更好的状态是兴旺而富足。然而,到了这个境界依然不够,好还要更好:那就是教育他们。孔子的理想是使众多的百姓在经济上不虞匮乏,并且更进一步有文化的素养。
文化的前提是经济;而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也需要文化来陶冶性情素质——否则,有钱而没水准,岂不成土豪了!
四川固然人口繁盛,但若没有李冰父子修造都江堰,恐怕成都平原也无法那么富庶;即便有了都江堰而富足,可是,如果不是文翁推行教化,以官方的力量推动文教,恐怕后来的文风、文化、文明也未必如此出色。「富而教之」不但是古人「治民」的理念、更是「养民」的理想,而且至今仍然足以借鉴。(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