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麦积山石窟,一座悬崖峭壁上的“博物馆”,惊艳了1600多年

站在麦积山石窟栈道远眺,会让人惊叹于初冬此地林木的茂密程度。这座山是被“独宠”的——它是“秦地林泉之冠”,它是“陇右名山”,它天生就是要出名的。它有如麦垛般的奇怪形状,在群山中特立独行,而开凿在山崖上、密如蜂房的洞窟则为它又增添了传奇一笔。

首见麦积山石窟,最先入目的大约就是位于东崖的大佛,这是石窟最大的佛像雕塑,几乎覆盖了半面崖壁。

沿着蜿蜒险绝的栈道前行,一尊尊精美佛像默默伫立,生动、细腻,让人为之惊叹,也让人浮想联翩——如果佛像会说话,他们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他们大约会先做一个自我介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384至417年,即十六国的后秦时期,历经1600余年风雨,现存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崖阁8座。他们最出众、最特别也最引以为傲的是精美的泥塑艺术。

没错,如果有充足时间细细观赏,你会被每一座佛像背后蕴含的美感所震撼。他们的面部表情传神,服饰纹理细腻,色彩图案动人,手势姿态生动,他们身上的每一处细枝末节都在告诉你,老祖宗的技艺和审美一骑绝尘。

他们还会告诉你自己走过的每一个朝代,留下的每一点痕迹——风雨飘摇的后秦,执拗的皇帝决心让佛的法号传遍中原,留下了石窟最初的样子。自此开始,麦积山经后世10多个朝代不断开凿重修,成为如今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后来,不同历史和文明碰撞融合的北魏将石窟推向鼎盛,为后世留下数量最多的造像;北周则以令人震撼的千佛廊和位置最高、最宏伟的散花楼写下浓重一笔。千佛廊上,佛像整齐排列在山体上,身姿容貌各不相同,千佛千面。

几乎没有开窟的宋代默默为散花楼添上属于本朝的特征。经宋重妆,分立两侧的金刚力士表情狰狞夸张,横眉立目,肌肉发达,身材壮硕,站在力士脚下仰望,有十足的压迫感和震慑力。

明清之后,地处西秦岭山脉深处的麦积山被渐渐淡忘。动荡的年代,默默无闻反是幸事,他们借此躲过了战火,躲过了莫高窟那样被掠夺的悲惨命运,如果没有风雨阳光侵蚀,没有地震破坏,石窟和塑像的规模一定会更加惊人。

走进一个又一个佛龛,流连在一个又一个佛像间,这些泥作彩塑带着让人沉迷的吸引力,他们仿佛有了灵魂,有了性格,有时是天真娇憨,有时是悲悯可敬,他们是佛,又带着人的气质,他们演绎的就是人间。

从最初佛教传入时造像的高鼻宽肩印度风,到北魏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及至隋唐的丰满圆润、器宇不凡,再到宋代的秀丽妩媚、楚楚动人,每一座雕塑都带着各自朝代的风格烙印。

你可以在他们脸上找到恬静平和,找到高贵圣洁,他们不言不语,默默地看着一切。

千年时光里,他们透过麦积烟雨,看似水流年里的秦州风云,看白云苍狗,看兴旺盛衰,他们不言不语,看高楼起,看高楼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