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经妇女出现这8种症状 恐是骨质疏松前兆
图/pixabay
台湾60岁以上的人口中,16%患有骨质疏松症,比率相当高,其中又有近8成都是女性。因为骨松少有前兆,所以常常被忽略。等到骨质严重流失,早已错失抢救骨本的黄金时机。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来临,多多关心妈妈的骨头,表达对母亲的关怀和感谢;提醒妈妈,要定期做健康检查,掌握预防和治疗的先机。
容易罹患骨松的病患,以停经后的妇女为大宗,台湾骨松肌少关节防治学会理事长陈芳萍指出,以下的情况有罹患骨松的风险:1.年龄的增长或更年期雌激素过少、2.骨折病史、3.肌力不足,4.身高变矮、5.体重过轻、6.有脊椎问题(驼背、脊椎侧弯等)、7.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8.长期服用类固醇或抗焦虑等药物者。
台湾骨松肌少关节防治学会理事长陈芳萍建议,65岁以上的健康长者,最好也要定期做骨松检查。
「确定有骨质疏松症之后,我们临床上也应该探究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导致罹患骨松,」陈芳萍说,在使用药物治疗前,会先确认病患的骨松原因,才能对症下药,除了一般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选择外,也要矫正可能造成骨质流失的问题。
骨松少有前兆,定期检查为上策
根据台湾骨松肌少关节防治学会在2017年所做的社区筛检,受检的3565人中,在65岁或以上的骨松骨折高风险女性占了8成,而确诊有骨质疏松之女性病患占75.8%。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脊椎骨折高达68.7%,多数人却毫无症状。「她们都不知道自己有骨质疏松或已有脊椎骨折。」
美国FDA日前核准通过骨质疏松新药,为多次骨折而没有有效疗法的病患提供新的选择。骨松学会秘书长、高雄市立大同医院骨科主任陈崇桓表示,骨细胞会分泌一种抑制骨头生成的蛋白质sclerostin,这款新药让抗体和蛋白质结合,去除了抑制作用,也促进骨头的新生。「新药最大的特色,是短时间之内增加骨质密度,显著减少脊椎骨折的发生;对于年纪大、骨密度低的人,希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有效率的增加骨密度,新药将是很好的选择。」
新药预计2021年初在台湾上市。新药的使用主要针对严重的骨折病患;根据临床数据,和不曾骨折过的人相比,有过骨折的病患,再度发生的机率要多出好几倍。
饮食和运动 三招防骨松
骨本要从年轻时就开始存,「30到35岁,人体骨头代谢的作用会达到最高峰,所以年轻时就要把骨头养好。」尤其是妇女,要格外注意骨头的保养。饮食、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
第一招:补充钙和蛋白质
饮食提供丰富的钙质和蛋白质来源;乳制品和深色蔬菜、豆腐和小鱼干都含钙质。图片来源:pixabay
「国际期刊研究显示,台湾地区对于钙的补充普遍是不够的。」陈芳萍说,钙对于骨头和肌肉的重要性不容小觑。体内的钙不足,就会影响骨质。钙的吸收也和维他命D息息相关,且维他命D也会影响肌肉的质量。
饮食提供钙质来源,鲜奶、优格、起司等乳制品,深色蔬菜、传统豆腐及小鱼干都有丰富钙质。补钙同时,也别忘记蛋白质,蛋白质有助于增强骨骼和肌肉生长。骨头和肌肉的强健,将减少骨折发生的机率。
第二招:适度晒太阳
晒太阳也别晒过头,建议避开中午前后日照强烈时段。图片来源:pixabay
「出门不要怕晒太阳。」陈芳萍提到,阳光可增加体内维生素D转化,帮助人体吸收钙质。老人家皮肤变薄、体重太轻,通常罹患骨质疏松的机率也较高,因为制造维他命D的能力下降。她引用医院的调查数据,指出骨折病患,通常体内也缺乏维他命D。
第三招:运动强化肌肉
运动有助于强化骨质密度和腿、足部的肌肉质量和能力,减少骨折机率。跌倒是造成骨质流失患者发生骨折的主要因素,老年人容易跌倒的原因,主要是肌力不够、平衡不好。不同年龄层的运动需求也都不同。
陈芳萍建议老年人要多做「踏到地板」的负重运动,而走路是相对安全而且容易的活动方式。另外提升肌耐力的抗阻力运动,也是减少银发族发生骨折的机率。像是慢跑、爬楼梯、舞蹈、登山、跳绳、举哑铃操(双手拿约0.5到1公斤即可)等,可依照个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