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感受为何民众与官方统计差很大 央行4字搏按赞

央行在脸书说明通膨概念。(报系资料照)

近期有关通膨的讨论一直出现官方与民间感受大不同情况,尤其行政院主计长朱泽民之前蚵仔面线1碗20元的说法更挨批不知民间疾苦,央行今(15日)在脸书贴出「关于通膨的相关概念您知道多少?央行报您知!」,洋洋洒洒准备了5大问答,其中,一般民众对通膨的感受为何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官方统计数字有距离?央行表示,民众对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亦感同身受,不过,近期这些民众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价格涨幅高,亦与上(2020)年基期较低有关,另外,央行也重申近期通膨率走高应属短期现象。

央行在脸书贴出的5大问答如下:

Q1:什么是通膨?为何央行须关心通膨?

通膨(inflation)系指「一般物价水准在某一期间内,持续以相当的幅度上涨」或是「等值的货币,其购买力持续性的下滑」。因此,如一经济体的一般物价具「普遍」、「持续」与「显著上涨」等特点,才称为有通膨的现象。经济学者大多认为,最能够用来衡量通膨的一般物价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此外,经济学家认为,对央行而言,更具政策涵义的是不含蔬果及能源价格等短期波动较大项目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ore CPI)。

由于通膨会伤害货币购买力,对固定收入或弱势族群等冲击尤深;因此,央行须关心通膨、致力于维持物价稳定,以维护民众的购买力,并降低民众对于相对价格与未来物价水准的不确定性,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此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的扭曲、提升经济效率,进而促进可持续成长(sustainable growth)。

Q2:一般民众对通膨的感受为何与CPI官方统计数字有距离?

CPI代表所有家庭购买消费性商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平均情况;不过,CPI的变动可能与民众对物价变化之实际感受有落差。例如,本(2021)年10月台湾CPI年增率为2.58%、核心CPI年增率为1.43%;惟17项重要民生物资CPI年增率则为3.07%,较CPI年增率为高。此外,如按购买频率观察,「每月」至少购买一次的商品涨幅更高达5.52%(主因油料费、水果及蔬菜价格涨幅高),超过CPI年增率的两倍。因此,对一般民众,尤其是低所得阶层,这些生活中较重要、较常购买的商品价格涨幅较大,亦使彼等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更深。然而,究诸实际,购买这些商品项目的生活负担占整体生活成本的比重,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一般民众对通膨的感受深,央行亦感同身受;不过,近期这些民众购买频率高的商品价格涨幅高,亦与上(2020)年基期较低有关。为严防商家趁机囤积哄擡、操纵物价,行政院已于本年10月间启动「稳定物价小组」运作机制,加以本年电价不调整及油电价格平稳机制已适时启动,应有助降低通膨预期。日前经济部亦与主要超市卖场取得共识,将自本周起至年底前,设民生商品抗涨区域并明显标示资讯,避免因预期心理引起价格波动,也有助消弭民众恐慌。

Q3:央行为何强调核心通膨率的重要性?

央行除关注所有项目的CPI(亦即所谓的标题CPI(headline CPI))外,亦关注不含蔬果及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主要系因蔬果价格易受短期因素(如天候等)影响,对于这些影响物价的暂时性或短期因素,央行不应贸然作出反应,否则将使经济波动更大。因此,在判断有无通膨压力时,必须同时检视这两者。

详言之,央行如回应CPI中这些属暂时性或短期变动的项目(例如豪雨、台风所导致的蔬果价格上涨),而采紧缩性货币政策立即提高利率,惟货币政策的效果须经一段时间才会显现,况且这些短期影响物价因素很快就会消失,在货币政策效果尚未显现之际,蔬果价格早已回落,届时是否又要降低利率?因此,央行主要关心中长期的通膨率走势,聚焦于研判导致长期物价不稳定的因素,并做出适当回应;若央行伴随短期因素的波动而频繁地调整货币政策,反而会加重经济波动。

本年1~10月台湾核心通膨率为1.26%,显示台湾目前的通膨仍属温和。

Q4:为何央行认为近期通膨率走高应属短期现象?

通膨率的预测虽具不确定性,惟根据目前本行所掌握资讯,近期通膨率走升应属短期现象,此与国际间主要央行(如Fed、ECB及BoE等)的看法一致。国际间政策制定者大抵认为,伴随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所致的特殊因素趋缓,供应链瓶颈将于明(2022)年下半年渐获缓解、商品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亦将逐渐消除,通膨率亦可望趋稳。

目前台湾社会物资充裕、受供应链冲击问题尚不显著,且长期以来维持通膨率低且稳定的结构性因素(structural factors)仍在:如全球化、自动化及电子商务兴起等因素导致供给面成本下降、公共费率(水、电费、大众运输费用)平稳、制约通膨预期的货币政策机制并未改变。此外,台湾没有类如主要国家政府债务货币化的问题;前述这些有助物价稳定的因素,短期内应不至于松动。

Q5:为何经济学家大抵认为通膨率温和上涨是好的?

经济学家大抵认为,温和上涨的通膨率(如通膨率介于1%~3%或平均约为2%)有利于经济成长。例如,在通膨率温和上涨的情况下,企业较有可能获利,因而将较愿意进行投资、增加雇用员工,有助于生产力获益、就业创造与可持续成长,并带来良性循环;反之,若出现物价持续下跌的通缩(deflation)现象,因民众恐延后消费,导致厂商存货增加,企业将不愿进行投资,甚至可能减薪、裁员,经济成长亦将萎缩,不利人民福祉的提升。

根据国际经验显示,低且稳定的通膨(low and stable inflation)有利于各经济部门做出健全的经济决策,创造一个对产出、就业及所得稳健成长的有利环境,是提振人们对货币价值之信心、促进强劲的经济表现,以及提升生活水准的最佳方法。